學術不端的“罪與罰”
2012-09-27 來源:中國科學報
關鍵詞:學術不端
因:追逐利益所致
“科學家現在能得到的資助非常有限,所以必須經過激烈的競爭來爭取資源。這最終可能導致科學家的行為與科學的嚴謹、客觀相悖。”美國歐道明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朗萊斯指出。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盧天健認為,致使科研工作者鋌而走險的原因是對最大利益的追逐。在《科學》、《自然》等著名期刊上發表文章所帶來的回報常常是巨大的。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馬克·弗蘭科爾也強調了利益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驅動作用。他說,美國許多科研人員的項目資金來自企業,但企業利益有時是同國家和社會利益相悖的,這對科學家的道德誠信形成了極大挑戰。
“年輕科研工作者面對這種環境往往會手足無措,因此我們會關注導師如何給學生作這方面的準備。比如,不該給年輕科學家增加壓力,而是應盡力讓他們對做正確的事情更敏感。”他解釋。
罰:嚴懲更需教育
科研誠信是人類精神的一部分,更是科學本身的組成部分之一。菲利普·朗萊斯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同。
馬克·弗蘭科爾指出,盡管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時不能低估規章制度的重要性,但最終僅有規章制度還是不夠的。
“浙江大學也出過幾次這樣的問題。對于學術不端的現象,除了要從制度建設上杜絕,一旦發現,處理一定要堅決!敝锌圃涸菏、浙江大學校長楊衛說,“出一件就要嚴肅處理一件,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學術上不端正的人。”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云所言:“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學術不端行為,就像體育界反興奮劑、政府反腐敗一樣,應對學術腐敗行為實行‘零容忍’!
但如何從源頭遏制學術不端?馬克·弗蘭科爾認為,只有教育才能培養科研工作者端正的學術行為和習慣。就科學道德教育這門課的上法而言,不僅要有“言傳”,更要有“身教”。這種說法得到不少與會者的呼應。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梅麗莎·安德森認為,如果發現年輕的科研人員有學術不端傾向時,有經驗的科學家應該立即站出來,不要因為壓力而導致他們做出令其后悔終生的行為。
“很多學生不清楚科學道德是什么,到了大學以后我們突然告訴他們,這是不合理的。”饒子和認為,“應該從幼兒園開始,由家長、小學老師來告訴他們,而不是到了大學再來接受道德教育!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基金委發布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 2020-12-30
- 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學者有德 行者守端 2017-02-10
- 《科學》微塑料幼魚熱點論文被控學術不端 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