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國院士:回眸中國高教十年之變
2012-11-1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規模擴張”向“質量優先”轉變
過去十年,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已居世界第一,所培養的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有效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可以說,中國已完成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成績應予充分肯定。”侯建國說,但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界出現的功利浮躁之風也對大學辦學質量的提升和大學精神的堅守產生了負面影響。
由于工作關系,這些年來侯建國參加過很多次國內外大學校長論壇、年會等活動。一開始,中國的大學校長們大多喜歡比較中外大學在論文數、經費、教授數量等方面的差距,“而現在,談這方面問題的人越來越少,大家談論更多的是大學發展的戰略與模式、大學應該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文化責任”。侯建國說,原因很簡單,經過十多年的規模擴張式發展,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數量和規模的發展是大學發展的基礎,而質量和層次的提升則是大學發展的根本所在;認識到中國高校要想躋身國際一流,必須走特色與內涵發展之路,這是大學生命力和活力所在;認識到大學的建設與發展應該遵循教育的內在規律,要營造各具形態的多樣化生態圈,而不能千人一面,貪大求全,搞重復建設。
在國家層面上,《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為此,僅“十一五”時期,中央政府就投入了數十億元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遴選了100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了4000門國家精品課程,獎勵了500名國家級教學名師。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高等教育由‘規模擴張’向‘質量優先’的發展模式轉型,已經開啟了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新征程。”侯建國解釋,當然,提高質量沒有統一的模式和標準,而是要鼓勵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大學深化特色與內涵建設,努力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爭創一流。
“可喜的是,近年來,這樣一種高等教育生態多樣化的觀念正在被廣泛接受并踐行,開始呈現出參差多態的差異化發展的局面。”侯建國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Hou)
相關新聞
- 中國科大龔興龍課題組、伍倫貢大學李衛華課題組 Adv. Mater.:剪切變硬膠基異質自組裝策略實現極端環境下力-熱耦合多場防護 2025-07-09
- 中國科大陳昶樂/鄒陳團隊 JACS:超分子動態交聯策略用于混合塑料的升級回收 2025-07-05
-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侯春生研究員團隊 ACS Nano:黃麻納米纖維素精準調控腸道菌群,重建微塑料損傷的腸道微生態平衡 2025-07-04
- 湖南大學段輝高教授團隊《Adv. Mater.》:“光刻膠全干法轉印”工藝賦能柔性電子器件高保形制造 2023-06-27
- 教育部:教師考核評價要“破五唯”,邊破邊立!要重投入,不斷提高教師工資待遇 2020-10-09
- 蹇錫高教授、朱美芳教授等15名中國大陸科學家當選2019年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