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開發仿生態染色生成技術
2012-11-1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不用染料卻能讓絲綢擁有亮麗色彩且永不消褪,這一定不可思議。然而,這個不可思議的課題已在廈門大學科學家手中變為現實。日前,這一技術成果已申報國際專利,有關研究論文已發表在材料領域的國際頂尖雜志《先進功能材料》上。業內人士認為,這一全新無染料織物著色技術的出現,將會給紡織與服裝行業帶來一場深刻革命。
傳統的衣物顏色多為化學染料染色生成,不僅會褪色,而且廢水還會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廈門劉向陽教授課題組借助生物仿生,在絲綢表面成功“構造”出蝴蝶和孔雀羽毛的生物結構色,從而讓絲綢顏色如蝴蝶翅膀和孔雀羽毛般鮮艷且永不褪色,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生態染色路徑。
“這是因為,不同于化學染料染色,孔雀羽毛和蝴蝶翅膀所呈現的鮮艷色彩是物理結構產生的顏色,即這種顏色是因為生物在微觀尺度上的物質周期性物理結構對日光中特定顏色的反射造成的。只要它的物理結構不被損壞,無論風吹日曬,其色彩將永不消褪。”劉向陽解釋說。
循著這樣的思路,課題組首先選擇在自己多年來熟悉的絲綢材料上試驗。經過幾年不懈努力,他們最終成功在絲綢表面“構造”出一種名為“光子晶體”的結構,這種結構不僅與孔雀羽毛和蝴蝶翅膀生物結構類似,更重要的是,它由一個個晶格“砌”成,這些晶格類似于搭建房屋所用的磚,大小可以調控。“當晶格大小變化時,內部結構也會隨之變化,從而反射不同的光,呈現不同的顏色。”于是,實現織物涼爽或保溫功能不再是難事——通過調節晶格大小,反射不同光波,織物即可順利實現抗紫外或屏蔽紅外輻射的目的。
“接下來,課題組將會考慮把這一技術‘擴大’到化纖、棉、毛等其他織物材料上。”劉向陽表示。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liu)
相關新聞
- 江南大學王潮霞教授團隊在紡織品循環涂料泡沫著色技術上取得新進展 2019-10-31
- 廈門大學廖新勤 AFM:基于梯度超表面結構的事件驅動觸覺傳感器用于自適應抓取 2025-04-28
- 廈門大學侯旭教授團隊 Adv. Mater.:具有外部誘導內部微尺度流動的仿生液體囊袋 2025-01-13
- 南洋理工大學Pooi See Lee、廈門大學林友輝教授團隊 Adv. Mater.:生物可降解的角蛋白用于構建離子電子器件 2024-12-23
- 蘇州大學:“納米在織物上附著”獲“挑戰杯”特等獎 201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