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技創新路徑揭秘:從實驗室到車間
2012-11-1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非營利性的專業科研隊伍
德國蓬勃的創新力,與其分工明確、統籌互補、高效運作的多層次科研體系密不可分。其中,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功不可沒。以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所為例,該研究所在政府資助下,以企業形式運作,公益性地進行應用科學研究。首先,它是政府基于公益性考量并對市場失效領域研究進行補償而設立的。按照德國的有關規定,研究所是用納稅人的錢支撐的,不能與納稅人競爭,即不能與生產部門和企業在市場上競爭。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共有56個研究機構,13000名科研人員,一年為3000多家客戶完成10000多項科研開發項目。研究所與工業界的合作形式主要有:就雙方共同感興趣的開發項目和研究計劃開展合作;接受工業界的委托開展合作研究;以許可證形式向工業界轉讓研究成果;允許企業使用大研究中心的實驗室和設備;人員交流、培訓和繼續教育等。
像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所這樣的科研機構擁有德國科研開發的重要骨干力量,集中了人才、資金和大型設備,這使得研究所有能力處理跨學科的復雜問題,開展對國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的高技術前瞻性項目,參與時間長、耗資大的國際大科學合作計劃。
在總結德國經濟的持續創新力時,德國制造科技協會負責人萊布博士說,德國工業的基礎就是“制造科技”。而為了使“制造科技”能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可持續發展,德國政府確立了三大創新目標,即“綠色制造”、“信息技術”和“尖端制造”。正是這些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使德國工業在世界經濟不振時保持相對良好的發展狀態。所以,這場已持續近三年的歐債危機并未重創德國經濟,反倒是通過貿易、資本流入等途徑讓德國大發“危機財”。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Hou)
相關新聞
- 德國德累斯頓工大章奕欣教授課題組《Chem. Mater.》: 用肽-脂-多糖構建的模塊化雙親性自組裝水凝膠 2021-03-31
- 德國亞琛工業大學Andrij Pich教授團隊:pH/酶雙響應可降解生物雜化多糖微凝膠用于抗生素的遞送 2020-12-04
- 蘇州大學董彬教授與德國馬普智能所Metin Sitti教授合作《Nat. Commun.》:可在空氣中高速驅動的水凝膠致動器 2020-09-18
- 香港理工大學陶肖明教授團隊《Nat. Sustain.》綜述:通過科技創新推進紡織品的生命周期可持續性 2022-12-28
-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招聘信息 | 高分子、材料學、材料加工、化學、物理等相關專業 2021-08-05
-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2020(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篇)》在京發布 2020-06-02
- 武漢紡大徐衛林教授、陳鳳翔教授/浣江實驗室王凱教授、孫書劍教授 Mater. Today 綜述:高性能纖維材料引領空天應用新時代 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