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驍威本不愿意接受采訪,他說,過多的采訪沒意義。但近來網絡上對他的質疑聲,讓他愿意面對媒體并回復質疑。這是一個原本被視為又一個劉路(22歲破解“西塔潘猜想”,現為中南大學學生)的年輕人。剛被媒體報道時,外界發現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生于1990年,同樣并非優等生,同樣據媒體稱破解了懸而未決的“世界數學難題”而引起轟動,同樣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轟動之后,往往緊跟著的是質疑。國內一些數學研究者發現,王驍威所獲得的結果在好幾年前就被俄羅斯人公布了,但人家并沒有把它當什么“世界數學難題”,連論文都沒發。王驍威曾將論文投給國內數學期刊,卻頻頻遭遇退稿;而他的論文在被國際學術期刊采用后,這些曲折也被用來當作攻擊國內學術體制的武器。然而一些研究者認為,國內教育科研體制確實值得批判,不過這一次,批判者們拿錯了武器。在他們看來,更值得反思的是,國內喧囂語境導致的片面夸大和過分渲染,是在人為地拔高和制造神話——這其實并不利于年輕人的成長。
被媒體稱為“想做敢追夢的‘中國高斯’”
和劉路一樣,王驍威出現在公眾視野,也是源于媒體的報道。11月6日,廣州一家媒體發出題為《60年未解的世界數學難題,“90后”的他破解了》的報道,聲稱“韶關學院大四學生王驍威在6個月的時間里,獨自成功論證了世界數學界自上個世紀提出的一個著名猜想——‘僅用1表示數問題中的素數猜想’的不成立性。在屢經一些相關雜志退稿、學者漠視后,他的論文成功被國際著名的《數論雜志》選定。”
報道稱,王驍威在高二時閱讀了一本叫《數論中未解決的問題》的書,這是加拿大數學家蓋伊的著作。從高二起,王驍威就對里面提到的“僅用1表示數問題中的素數猜想”產生了興趣,到了大三上學期,便開始決定著手研究。從2011年11月開始,他花費了4個月去閱讀材料、進行數據分析,又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用英文撰寫成論文,然后開始向國內外的學術期刊投稿。
報道援引王驍威的自述稱,剛開始,論文連續被幾家國內學術期刊退稿,也并未引起國內數學界的重視。他還曾聯系過多位專家,一些專家不感興趣,還有專家給出的評價是“研究沒有意義,沒有科研價值”。然而,論文幾經修改,竟意外地被國際學術期刊《數論雜志》選中。10天后,再一次將“破解世界級數論猜想大學生”的表述寫進標題的這家報紙,又在另一篇報道中透露出一個信息:“更巧的是,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的一篇論文與王驍威的論文在該期刊同期刊登,他在與王驍威的郵件交流中表示,非常高興王驍威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并親切詢問他以后是想去清華大學還是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繼續深造”。廣東的另一家報紙則以“想做敢追夢的‘中國高斯’”為題,稱王驍威“論證了國際數論學界一個尚未破解的數論猜想,并引起國外學者的關注”。
這些報道在引起較大社會反響的同時,也引發了輿論的熱議。有評論認為,王驍威的論文國內不發國外發,恰好證明了國內學術期刊體制不順、機制不暢,光會收版面費、錄關系稿,真正的好文章卻發不了。還有人猜測,也許是因為王驍威的論文水平太高了,國內專家看不懂,所以才會退稿,國際學術期刊的錄用,對于國內學術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黑色幽默。然而,這些聲音都出現在此事尚未受到質疑之前。
- 復旦大學生物大分子課題組 ACS Macro Lett.:再生絲素蛋白“液-液”相分離溶液的剪切固化機制 2023-08-17
- 清華大學生物制造歐陽課題組招聘醫工交叉方向博士后 | 生物制造、生物3D打印、水凝膠、組織工程、體外生命系統 2022-05-29
-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Immuno-Engineering Lab (Andy Tay課題組)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員 2021-03-22
- 華中大陶光明教授團隊《National Science Open》:智能織物空間助力數字醫療教育 2023-01-03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沉痛悼念著名化學家、化學教育家程镕時院士 2021-02-09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9-11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