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長期生態學研討會在京召開 白春禮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
2007-08-2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
8月20日,國際長期生態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國際長期生態研究網絡(ILTER)共同主辦。會議圍繞著“長期生態學研究:迎接21世紀不同尺度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的挑戰”的主題,從全球的視野來研討生態系統長期觀測與研究問題,探討國際長期生態系統研究的進展與前沿。
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國際長期生態學研究網絡副主席斯蒂芬·漢博格教授等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院資源環境局局長傅伯杰在大會上作了主題發言,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建立20年來取得的成就。
出席本次會議的代表約240人,其中包括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意大利、法國、澳大利亞等31個國家(地區)的70多名科學家。
白春禮在會上指出,經過中國科學院幾代科學家的努力,現在的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已經發展成為擁有36個不同類型的生態站,5個學科分中心和1個綜合研究中心的綜合性網絡,為中國生態、資源和環境科學研究積累了寶貴的科學數據,是中國科學院開展生態系統動態觀測、科學研究和試驗示范的野外科技創新平臺”。白春禮強調,CERN的科學研究與國際科學研究保持同步發展。以此為基礎平臺,中國科學院有效地組織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的綜合觀測、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研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的試驗研究、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效率試驗研究、生態水文與水資源高效利用、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等專項觀測和試驗研究。
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國際長期生態學研究網絡副主席斯蒂芬·漢博格教授等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院資源環境局局長傅伯杰在大會上作了主題發言,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建立20年來取得的成就。
出席本次會議的代表約240人,其中包括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意大利、法國、澳大利亞等31個國家(地區)的70多名科學家。
白春禮在會上指出,經過中國科學院幾代科學家的努力,現在的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已經發展成為擁有36個不同類型的生態站,5個學科分中心和1個綜合研究中心的綜合性網絡,為中國生態、資源和環境科學研究積累了寶貴的科學數據,是中國科學院開展生態系統動態觀測、科學研究和試驗示范的野外科技創新平臺”。白春禮強調,CERN的科學研究與國際科學研究保持同步發展。以此為基礎平臺,中國科學院有效地組織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的綜合觀測、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研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的試驗研究、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效率試驗研究、生態水文與水資源高效利用、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等專項觀測和試驗研究。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曉靖)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