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規劃帶來了全國納米科技研究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50多所大學,中國科學院的20多個研究所,300多家企業在從事與納米科技相關的研發,并有一支來自研究所、大學和企業的3000多人的研究隊伍。
“隨著納米科技研究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實質性進展,對由學術界和工業界組成的具有技術孵化功能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的需求變得更為強烈!币虼,白春禮說,中國建立了若干跨學科研究中心,通過資源的共享,促進和加強從事不同領域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在北京成立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在上海成立的國家納米技術工程中心都是對跨學科合作研究和促進技術轉化的重要補充。
“此外,與國際學術界和工業界間的交流與合作也促進了我國的納米科技發展。”白春禮介紹,在過去的16年中,我國已主辦了幾十個有關納米科技的國際國內會議,如2005年6月召開的“ChinaNano 2005”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100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其他合作形式包括雙邊專題討論會、共同研究項目等。2006年,僅德國BASF公司就與中國的35個大學和研究單位簽署了51個有關大分子材料、工業催化劑研究、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研究課題。此外,還有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日本三菱公司以及德國Merck公司合作發展復合材料的項目;2005年,北京化工大學和新加坡納米材料技術公司共建的納米技術研究中心正在與BASF、3M等國際著名公司開展合作研究。
科研成果層出不窮
采訪中,白春禮著重介紹了中國研究人員在納米科技的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這些進展主要體現在納米材料、納米結構的檢測與表征、納米器件與加工技術、納米生物效應等領域。
以納米材料為例,中國對功能性納米材料的研究一直給予高度重視,在碳納米管的制備、納米塊體金屬合金和納米陶瓷體材料制備和力學性能、介孔材料的可控合成領域、納米有機材料及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世界上有影響的前沿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不僅在高聚物插層復合、分子電子學、富勒烯化學與物理以及二元協同納米界面材料方面獲得顯著進展,還發展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有些已開始走向產業化。最近,廈門大學和國外合作采用一種新的電化學方法,首次制備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粒催化劑,顯著提高了鉑納米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領域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 白春禮考察調研中科院寧波材料所 2013-09-16
- 白春禮: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六大領域首先突破 2013-01-03
- 國科大2012年度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2012-12-20
- 江雷院士榮獲第五屆“納米研究獎” 2018-07-18
- 科技部解讀納米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十二五”專項規劃 2012-07-16
- 科技部關于印發納米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 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