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是管著。”這個寒假,北京某重點大學生物材料專業的研三學生趙磊又得等到過年前一天才能回家,因為“老板”的一個項目正在加班加點地趕進度。趙磊口中的“老板”,正是他的研究生導師。
從跨入師門的第一天起,趙磊就成了導師項目組中最年輕的成員。從復印文檔、錄數據、打雜開始做起,現在剛開始接觸實驗部分卻要面臨畢業。
“課題組里大部分是博士師兄,雖說這確實能鍛煉科研能力,但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觸及問題核心。對我而言,某種程度上就是用了兩年時間打雜。”可即便是對這樣的“粗放式圈養”心存不滿,趙磊也并不敢和導師溝通,因為這個項目是他和導師“唯一的直接聯系”。“能夠得到真正鍛煉的,也許大多是那些長期跟蹤導師項目的博士生,而且要特別重視導師的選擇,畢竟你的時間是要和導師的項目方向捆綁在一起。當然,也有幸運的研究生能夠及早介入實質問題或者遇到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但卻特別少,畢竟‘老板’需要的是你為他的項目工作,而并不是他為你量身打造項目。”
正是由于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的“失語”,讓看似被嚴格管理的理工科“粗放式圈養”和文科生單純式“放養”在本質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如此方式培養出的研究生,質量又能如何體現?
也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的一番話早已洞見其弊端所在,“以‘老板’自居的老師容易以學生為工具、而放松培養學生成為獨立專業人才的責任。學生如果認為老師是‘老板’,容易把自己的訓練和工作當成是給老師打工,讓自己缺乏自主性。在科學界,這樣的被動心態,會使學生難以成為有創造性的科學家,而且可能對學術喪失興趣。我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是:學生‘和’老師工作,而不是‘為’老師工作。”
可在張伊凡和趙磊,乃至更多的研究生眼里,對這樣的研究生生活只有一些牢騷或抱怨。畢竟,好的畢業論文并不是他們上研的目的所在,況且對于最終的論文答辯,他們一點也不擔心。
“答辯嘛,就是幾個研究方向類似,并且相熟的導師湊在一起,秉著‘你好我也好’的精神,對對方的學生無關痛癢地點撥幾句,就一團和氣地結束了。你沒聽過‘沒有畢不了業的研究生’嗎?”趙磊給出的答案,似乎是校園里不少研究生的共識。
“還有一個經典三段論,考研時過著狗一樣的日子,上研時過著豬一樣的日子,上完研找工作又得過著豬狗不如的日子。”追悔完在空虛中逝去的兩年,張伊凡又像考研時一樣對未知的將來寄予厚望,“但愿我經歷過最后這一段,就能真的功德圓滿。”
-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 2020-09-22
- 劉延東:深化改革、優化結構 全面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 2014-11-10
- 2014年中國大學研究生教育排行榜揭曉 2014-11-03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科技部等6部門印發《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 2019-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