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立方厘米大小的“碳海綿”“踩”在狗尾巴草上,纖細的草須一點都沒有被壓彎
浙大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課題組制造出一種超輕物質,取名“碳海綿”。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輕固體材料。這一成果被權威科學雜志《自然》在“研究要聞”欄目中重點配圖評論(2013年2月28日的第494期404頁)。相關論文2月18日在線發表在材料科學界權威的學術雜志《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高超教授說,“碳海綿”是一種氣凝膠——世界上最輕的一類物質,它的內部有很多孔隙,充滿空氣。
2011年,美國科學家合作制造了一種鎳構成的氣凝膠,密度為0.9毫克/立方厘米,是當時最輕的固體材料。把這種材料放在蒲公英花朵上,蒲公英茸毛幾乎沒變形。
高超課題組這些年一直從事石墨烯宏觀材料的研發。他們用石墨烯制造出了氣凝膠——“碳海綿”。“碳海綿”每立方厘米重0.16毫克,比氦氣還要輕,約是同體積大小氫氣重量的兩倍。從目前公開的報道看,“碳海綿”是世界上最輕的固體。
在浙大實驗室,有不少大小不等的“碳海綿”,大的像網球,小的像酒瓶塞,灰不溜秋,摸上去很有彈性。
高教授說,“碳海綿”可任意調節形狀,彈性也很好,被壓縮80%后仍可恢復原狀。它對有機溶劑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已被報道的吸油力最強的材料。現有吸油產品一般只能吸自身質量10倍左右的液體,而“碳海綿”能吸收250倍左右,最高可達900倍,而且只吸油不吸水。
“碳海綿”這一特性可用來處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把“碳海綿”撒在海面上,就能把漏油迅速吸進來,因為有彈性,吸進的油又擠出來回收,碳海綿也可以重新使用。
另外,“碳海綿”還可能成為理想的儲能保溫材料、催化劑載體及高效復合材料,有廣闊前景。
高超教授簡介
高超,男,土家族,1973年1月生。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5年畢業于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有機化工專業,獲學士學位,1998年畢業于同校精細化工專業獲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8月被評為副教授。2003年11月至2006年8月先后在英國Sussex大學化學系Harold W. Kroto爵士實驗室(因發現C60獲得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日本Toyo大學Toru Maekawa教授組、德國Bayreuth大學Axel H. E. Müller教授組做訪問研究、博士后研究、合作研究和洪堡基金研究員。2008年2月加入浙江大學高分子系,同年7月被評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包括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Prog. Polym. Sci., Adv. Func. Mater., Chem. Commun., Macromolecules, Biomacromolecules, J. Phys. Chem. B, Langmuir, J. Mater. Chem., Nanotechnology等在內的國際知名雜志上發表SCI收錄文章60多篇,被他引1300余次,其中一篇的他引率超過350次,居1998-2007全國高引用率文章62篇中的17位,2004-2008年中國化學領域高引用率文章第1名,另一篇文章他引200多次,居2004-2008年中國化學領域高引用率文章第7名,獲得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
曾獲得2007年上海市科學技術一等獎(R3),2005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入選2005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獲得并完成了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和上海市啟明星基金。主持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擔任The Open Macromolecules Journal和The Open Process Chemistry Journal雜志的顧問編委。
- 我國科學家制備出世界上最輕材料 2015-01-16
- 浙江大學 Angew:一種傳統聚烯烴材料降解與回收利用的新策略 2025-04-28
- 浙江大學王立教授和俞豪杰教授團隊:用于陰離子染料高效吸附分離的具有路易斯酸位點的不飽和MIL-101(Cr)材料 2025-04-18
- 浙江大學王勇教授團隊 Angew:老樹開新花 - 塑料降解耦合費托過程實現聚烯烴低溫高效制輕芳烴 2025-03-22
- 電子科大鄭永豪/王東升課題組CEJ:基于給體-受體斯坦豪斯加合物(DASAs)的超快光致變色固體材料及異構化調控策略 2021-08-29
- 復旦大學朱亮亮課題組《Nat. Commun.》:用橡皮“擦亮”固體材料 2021-02-11
- 中南大學研制出迄今最輕固體材料 201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