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年10月31日,也就是萬圣節前夜,馬丁·路德在威登堡城堡大教堂門口以學術爭論方式張貼出歡迎辯論的《九十五條論點》。在那個時代,論文只是闡述作者觀點。這位新教創始人路德在論文中論證了基督教通往天國的道路,其實不是由金錢鋪筑而成。而今天,學術論文不僅僅闡述作者觀點,同時還代表作者的一段時期內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們想要拿到博士學位,前赴后繼辛苦勞累,就是為了完成這樣一篇博士論文。
在大多數國家,博士學位是進入學術界的門檻,進入獨立研究某個領域的敲門磚,也是與導師合作的研究成果。各個國家,不同大學,不同專業,要求也有所不同。有些要求學生兩年時間才能拿到碩士學位,有的學生會得到一些補助,而有些完全是自費。獲得博士學位只需要完成研究論文,而有些還需要參加一些必修課或選修課或是助教工作。一篇學術論文有幾十頁,甚至是幾百頁。這些博士有的還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兒,有些已經是知天命的四十歲中年人了。
這些讀博的學生們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對現狀不滿。有的把自己的工作描述為打工仔,每周七天無休息,二十四小時待命,薪酬很少,前途渺茫。這種情況很普遍。如果你已經博士畢業,回顧讀博那段經歷,可能會說,那個時候,我的辦公室比現在的家都要闊氣,而且經常吃方便面。一位求學者說,本質問題是研究本身讓我感到枯燥。他很坦誠地說,天上不可能掉餡餅。
在讀博士抱怨滿腹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現象背后的本質問題在于培養博士體系本身。應用性博士,比如法學博士、商學博士和藥學博士,實際上含金量很高。而博士泛濫成災供過于求,盡管博士學位的設置是為進入學術界而考慮,但是現在存在的問題是,授予博士學位的數量和現有的研究崗位數量差距拉大。博士供過于求,而很多企業領導又說他們找不到所需的高級技術人才。從一方面也表明博士們并沒有學到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能。一些人甚至把研究型博士的培養體系比作旁氏原理。
從歷史上看有相當一段時間,如果說進入一流大學讀書還是少數富人才能得到的特權,甚至很多大學教師都沒有博士學位。而二戰后,高校不斷擴招,于此同時大學講師也需要有較高學歷。到1970年,美國的大學就是如此,數量不到三分之一,卻頒發了全球自然科學和工科博士的一半人數。在這段時期美國人口僅占全世界人口的6%,從此之后,美國每年博士數量不斷翻倍,每年達到6.4萬人。
其他國家也紛紛趕上。在1998年至2006年,經合組織國家頒發的博士學位數量增長了40%,同時美國增長了22%。在墨西哥、葡萄牙、意大利、斯洛伐克等國家博士產出也增長很快。甚至在年輕人口減少的日本,也以46%的增速培養了大批博士。這些增長也看出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在迅猛發展。哈佛大學勞動經濟學家理查德·費里曼說,到2006年,美國高校招生數量占世界12%。
同時,許多大學形成了一個共識,在讀博士積極性很高,因而是可以任意指使的廉價勞動力。招手博士有助于學校開展研究項目,這些博士生還可用來發展教育,而且成本少。一位耶魯大學研究生助教九個月的收入為2萬美元,2009年全美在職教授平均年薪為10.9萬美元,高于法官和地方官員。
博士年產量遠遠高出了大學對講師的需求,最新出版一本書中,美國在2005年至2009年一共培養了10萬名博士,與此同時,大學教師職位需求僅僅為 1.6萬人,這本書兩位作者是一位學者和一名記者。在讀博士去做助教更減少了對全職教師的需求。甚至在加拿大,博士畢業生增長較為合理的國家,2007年授予了48000人博士學位,同時增加了26160人做為全職教師,而一些增長較快的國家,比如巴西和中國,似乎對博士需求量大一些。
研究領域情況類似,在讀博士學習期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學生們稱為“軟肋”,現在博士后也是供過于求,付瑞曼博士的結論是:數據表明,2000年美國生命科學領域教工需求每年增長5%,這些博士和博士后學生里面,僅僅有五分之一能找到工作。在加拿大,80%的博士后每年收入是3.86萬美元甚至更少,而這是建筑工人的平均薪資,博士后數量增加成了博士們通往學術道路的一種阻礙,在有些國家,五年博士后才是獲得一份全職工作的敲門磚。
這些如螞蟻般不斷增長的博士和博士后們使得大學的研究事業蒸蒸日上,同時也增加了一個國家科研能力,但并不能單純看成是一件好事。在某些情況下,受到良好培訓教育的高學歷者自身才能極大的浪費了。美國在研究定點地球衛星時,物理學博士數量激增,而過后數量急劇下降,越南戰爭削減了科研計劃。一位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史沃茲說,20世紀70年代,大約有5000位物理學家不得不該行另謀出路。
在美國,博士教師的工會也隨之興起,解決博士生教師與學校之間的一些矛盾。大學給他們花了一張大餅,即用今天的廉價勞動來換取未來的一份穩定學術工作。像威斯康星麥迪遜這樣的大學,工會建立可以追溯到1960年。而真正的工會興起還是近幾年的事。如今,工會也深入到私立大學。在耶魯和康奈爾大學,行政管理人員和教師說博士不能算是正式員工,只能是學徒而已。這些話受到了來自工會的壓力。2002年,紐約城市大學作為第一個承認博士教師工會存在的私立大學,但三年之后,這所學校停止了工會活動。
在美國和英國,很多博士都忍受著低收入低報酬的職業并且看不到前景。在1966年,僅僅23%的自然科學和工科博士文憑頒發給了外國學生。到2006年,這個比例增加到48&,與本土學生相比,國外學生更能忍受艱苦研究工作環境,與此同時,他們的薪酬大大降低。
支持讀博士的人也許會說,即使不能得到一份穩定的研究工作,讀博也是值得的。并非每一位讀博士的人都想進入大學,也有很多在私營企業,或是企業研發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的確是事實,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我們看到的事實,博士生退學者增多,很多在讀博士很郁悶。在美國,僅僅57%的博士在十年以后繼續攻讀博士,也就是說其他的都退學了。在人文社會學科領域,自費讀博士的學生退學比例是49%。更糟糕的是,其他在讀博士,在博士一年級就在不同專業跳來跳去,很多人文學科在讀博士堅守著自己的領域,最終很多人不得不放棄了。而輟學者往往成為了國家的學術精英。美國大學一個研究報告表明,按時完成博士學習的人,并不比輟學者睿智多少。缺少職業指導,前途渺茫,經濟拮據成了他們最終放棄的原因。
就算完成了學業,也并非前途光芒。由于博士專業太細,就業工作人員費盡心思幫助博士們求職,而企業老總們對這些想要離開學術的博士生們興趣不大。經合組織一項研究表明,博士們在取得博士學位后五年,很多還在做臨時工作,這一比例在斯洛伐克超過了60%,比利時、捷克、德國和西班牙超過了45%。而大約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亞博士們從事與博士專業毫無關系的工作。在德國,13%的博士畢業生從事其他工作,荷蘭的比例是21%。
- 芬蘭坦佩雷大學郭洪爽博士 Adv. Mater.: 探索集體行為 - 從智能材料到仿生設計 2025-05-04
-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孫維朋博士 Angew:基于簡單的醌式聚合物半導體具有可調的極性和高的n型熱電性能 2025-05-01
- 蘇大劉莊/楊光保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后 - 材料合成、納米醫學(腫瘤診療、藥物遞送、免疫治療等) 2025-04-29
- 華中大陶光明教授團隊《National Science Open》:智能織物空間助力數字醫療教育 2023-01-03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沉痛悼念著名化學家、化學教育家程镕時院士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