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大校長感慨沒時間搞學術說起
2007-12-2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學術
一個工人師傅榮升廠長后,即使他整天培養徒弟、生產零件,人們也未必會承認他是個好廠長,這緣于職務與職業的區別。這一區別同樣適用于現代高校,但北大校長許智宏似乎不太滿意自己無法好好當“師傅”。
據《中國青年報》12月24日報道,許智宏日前感嘆,在德國,一個教授會用40%的時間搞科研,40%的時間教學生,剩下20%的時間做服務工作,包括擔任行政管理職務。而在中國,一個學者如果做了大學校長,僅處理行政事務一天24小時都不夠用。許校長稱,自擔任北大校長以來,他每年只能招收一名研究生。
既要當校長,又要從事科研與教學,無疑,這是把校長當成學術頭銜的做法,同時混淆了職務與職業的各自屬性。
在中國體制下,校長的“職務”屬性似乎更明顯,其職務權力由政府賦予,具有行政化特征。大學校長的任命依據首先是其學術成就,這樣的校長更像是“首席專家”,而與其是否具有管理能力無因果關系;校長的“職業”屬性則體現在管理能力,基本職責是教育方向的核定、資金籌措、人才發掘等。他們未必是很好的學術專家,但一定是教育管理專家。他們無意創造個人學術成果,但會創造條件讓本校專家大出成果。
就拿許智宏校長舉例的德國來說,德國柏林州高等教育法甚至規定,禁止校長在任內從事任何教學和科研。在美國,耶魯大學第22任校長理查德·雷文在任12年,從未帶過一個研究生。美英等國及我國香港地區,干脆將大學校長的身份定位為“職業管理者”。
校長職務化與職業化,孰優孰劣,中外高校的教育成果最能說明問題。眼下,中國有科研專家創造出的科研成果多如牛毛,但全國高校成果轉化率卻不到10%。大學校長們根本沒必要成為眾多牛毛中的一根,而應為提高科研與教學質量發揮作用,譬如人才發掘、資金籌措等。世界教育業有“不會籌錢的校長不是好校長”之說。劍橋與哈佛的資金主要來源,是靠校長籌集;而中國高校資金的主要來源,則是政府撥款與學生學費。
當然,中國校長完全職業化目前尚面臨體制困境,如退出機制,校長一般任期4年,期滿后又要重新做學術工作,若校長任內與學術脫鉤,重拾起來難免吃力。
體制固然要改革,但率先擔負起職業使命才是真正的教育家的本色。北大原校長蔡元培就是很好的榜樣——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曾這樣總結二十世紀初葉世界大學校長:“牛津、劍橋、巴黎、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之中,他們有的在某一學科確有成就;但是以一個校長的身份而能領導那個大學,對那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還找不出第二個!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曉靖)
相關新聞
- 第四屆先進凝膠材料與軟物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2025-05-21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9-11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