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對當代大學教育影響深遠,它直接影響著中國大學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學形式、教育手段、開放教育、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創新與變革,進而影響中國大學人才的培養質量。
教育思想 促進終身教育理念的形成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終生教育理念的構建。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過去從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向著以信息網絡為渠道的終身教育發展。
今天,知識、技術的發展和更新大大加快,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所用到的知識,往往不完全是學校教育所提供和學習的東西。現代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數字圖書館和各種信息資料數據庫,為終生學習建立了很好的平臺。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引進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建立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信息網絡只是為人們接受終身教育提供了技術硬件條件,但如何針對社會上不同群體的需求,制定全方位、多規格的教學計劃,篩選學習內容,對學習過程進行指導、考核等這一系列教育工作,仍然是中國大學教育的任務。
教育模式
從封閉的學校教育向開放的網絡教育轉變
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使中國大學的教育模式發生根本的變化:從封閉式的圍墻內大學教育向著開放式的網絡化教育轉變。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在封閉的校園里通過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教學設施進行教育,是一種有限的、傳統的教育模式。這種傳統教育模式是一種“單向灌輸教育模式”。隨著信息技術的變化和網絡教育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途徑變得靈活,選擇余地擴大,學生的個人學習意識得到了極大的體現,教學雙方地位和作用發生變化——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將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安排學習內容和進度,并自我支配學習時間。而學校方的作用就是服務與保障,因人而異進行教學服務,整個教育過程是一種自助式教育模式。學生在任何能上網的地方,按自己需要開展學習,這就完全突破了封閉的校園教育,使學校教育面向全社會成員,以信息網絡為載體,實施開放式教育。
教學手段
面對面教學向數字化教學轉變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中國大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和技術。網絡是巨大的教育資源庫,可以通過在網絡的教學系統中存儲大量數據、檔案資料、程序、教學軟件等信息,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共享這些信息資源。
基于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手段,其變化反映在如下幾方面數據庫的建立與使用:一是建立數字化、開放式的教育教學資料庫;二是建立數字化模擬實驗室;三是建立在線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始于2011年的“慕課”(MOOC),是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它是為了增強知識傳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協作精神的個人組織發布的、散布于互聯網上的開放課程,它的出現將改變整個教學方式和手段,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
教學形式
從單向教學向多元化教學轉變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傳統中國大學教育的教學形式發生了根本的變革。教學形式正從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單向灌輸式課堂教學,向著現代網絡化、多媒體教學轉變。
這幾年,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和開放,為全日制在校大學生和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學習課堂。在學習過程中,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聽到最權威、最有經驗的教師授課;受教育的人數也不受物理空間的限制;教學效能大大提高:能在較短時間內,傳授更大的信息量,等等;教學過程多樣,師生實現教學雙向互動。
同時,教師的角色也正在發生改變:在網絡信息技術時代,教師完成從文化知識傳授者向知識體系建構者的轉換。教師由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活動組織者,即以引導為主線,以知識傳授為內容。教師在教學活動的作用一是作為知識的提供者和傳授者,二是作為知識的導航者和學習興趣的激發者。
開放教育
一種開放性、網絡化的新型教育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組建開放大學奠定了技術支撐。英、美國家開放大學,對世界高等教育戰略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正在建設的國家開放大學是一個辦學實體,它由總部、分部、學院和學習中心等共同組成。開放大學與普通高等學校共同建立“學分銀行”,實現“時時、處處、人人”的多元化個性化自主學習與教育局面。根據我國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開放大學與其他高等學校及相關行業、企業合作,共同組建相關行業學院、企業學院,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搭建連接跨區域的網絡教學、科研組織,降低辦學成本,提高教學、科研與管理水平,形成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共享的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搭建國家教育“云平臺”。未來的大學,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無須在校園內,人們可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移動式教育將首先從成人教育開始普及,逐步吸引全日制高校學生走出大學校園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校園不再有嚴格的圍墻界限,成人高等教育和全日制高等教育不再區分,教育將真正實現終身教育。
教育管理
從經驗型向信息化轉變
信息技術發展促使中國大學教育在管理上進行變革:從經驗型、定性、單項管理向信息化、定量、綜合科學管理轉變。
從國家宏觀層面看,教育部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建立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形成系統化的、反映高等學校教學運行狀態的數據集。在結構設計上,按照教學投入、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基本思路,組織教師、學生、條件、專業與課程、教學管理、教學效果等數據群組。在實現方式上,分解成師資隊伍、教育教學、教育經費、教學科研儀器、教學條件、學生基本情況、學生課外活動、科研情況、學科建設等幾大類數據。其目的是為高校自身教育質量狀況監測提供服務;為教育行政部門對大學的科學管理和常態監控提供教學工作有關信息,提高決策的可靠性;為社會公眾提供高等教育質量信息資源,促進教育信息公開透明。從微觀層面看,高校內部的管理信息化和網絡化,使決策更加科學,資源利用充分,辦學效益不斷提高。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前所未有地影響著中國大學教育的各個方面,它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對未來中國大學教育的資源整合以及大眾化、普及化發展的影響意義深遠。
- 化工學會信息技術應用年會7月召開 2007-06-27
- 部分高校研究生“放養” 教學質量如何保障? 2012-12-17
- 廈門大學將啟動閩臺高校教育交流與合作綜合改革試點 2011-05-03
- 教育部:高校教育經費收支須公開 200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