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課題組大三本科生張述華、穆齊峰和梁聰聰分別 參加了東華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暑期夏令營,收獲頗豐,下附2位學生感受。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夏令營
----梁聰聰
2014年7月6日,從天津轉到上海,7月7日正式開營。起初,只是抱著去上海游玩的心理去參加上海科技大學的夏令營,但是,經過了第一天的開營,讓我重新思考了我此次上海之旅的意義。
第一天,副校長印杰向我們介紹了上海科技大學的定位,這是一所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性學校。最吸引我的是他們分為四個學院,物質學院,生命學院,信息學院和創業與管理學院。而其中的創管學院是不單獨招生的,它服務于其他三個學院,它希望每個從上科大走出去的學生都是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其他三個學院不設系,鼓勵學生學科交叉,思維碰撞產生新的火花。
第二天聽了四個報告,我深深的被這些老師的學術高水平、研究方向以及平易近人吸引了。其中有一位老師還在念博士后,但他已經分別發表了nature的子刊和science雜志,真的深深的佩服,這就是傳說中的大牛吧。但最吸引我的還是他們的研究方向,他們研究的都是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如清潔能源,合成生物學,新材料和微納結構的物理性質等領域。其次應該是他們的科研條件吧,速度可以達到10-15s的超快光譜,掃描隧道顯微鏡,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等世界一流的設備。
如果前兩天問我要不要報考上海科技大學,我的回答是“可能”。但是經過了第三天,我的回答是“要”。因為在第三天,我感受到了別的大學和研究所給不了的教育資源。這也就是這個學校的一個辦學特色。從早晨八點半到下午五點,除去中午的吃飯時間,我聽到的和我所說的語言都是英語。這不是因為此次夏令營專門開始的一個活動,而是他們平時的一門課程。學校通過面試錄像的方法讓我們看見自己通過一天學習的進步。剛開始,學校讓我們回答三個問題,五分鐘準備時間,英文面試,大家都硬著頭皮走進了教室,面對這攝像機,面對著一個外教,人生第一次。然后五人一組,外教開始上課,教我們面試時的思維方式,溝通方式等,然后在分別就前三個問題進行三次面試。在這一天的過程中,我感覺到自己的英語確實有進步,思維更加活躍,這是我從來沒有接受過的教育方式,我非常喜歡。隨后老師把我們的表現通過郵箱發給了我們,自己也看到了剛開始面對鏡頭面部表情僵硬到最后繪聲繪色的和老師溝通。對于很多大學來說,研究生更多的是在實驗室做實驗,發文章,但是,上科大除了學術之外,他會給你更多的新思路,新見解。非常喜歡上科大的這種辦學理念,也就是這一天,讓我確實感覺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
第四天參觀了上海同步輻射光源,進入實驗室,映入眼簾的全是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文章。而且得知來上海光源做實驗是不需要任何經費的,經費全有國家支持。上海的資源真的太豐富了。
經過四天,夏令營正式閉營。通過此次夏令營,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包括和其他同學的比較,他們學習的專業知識都非常扎實,還見識到了上科大的資源豐富,學術自由和超前,總之,不虛此行!
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夏令營
-----張述華
2014年7月8日,來自各大高校的54名學生齊聚東華材料學院(其中天津工業大學9人),開始了為期4天的東華學習之旅。
7月9日上午,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張清華教授在開營儀式上致辭,隨后材料學院院長朱美芳教授對材料學院的發展概況和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作了詳細介紹,主要包括材料學院的研究方向,研究基地,科研項目和代表性成果,從朱教授的介紹中,我能明顯感到材料學院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圍和雄厚的基礎研究實力。
7月10日,王依民教授和邵惠麗教授先后為我們帶來了豐盛的學術大餐,主要介紹的高分子纖維和仿生材料的研究進展。我們了解了高分子纖維發展趨勢,主要產品及應用領域,如杜邦公司用于防彈衣的芳綸纖維、防偽裝飾用熒光纖維等等。仿生材料中,發展較快的是汽車造型仿生,不僅要實現汽車輕質骨架,還要達到流線的最佳化。在生命進化的35億年的歷程中,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仿天然纖維,如蜘蛛絲、蠶絲,除了要做到相同的纖維外觀結構,還要模仿紡絲的過程,這需要我們詳細研究自然生物的紡絲過程,并設計智能紡絲設備,實現再生紡絲。午餐過后,我們來到了嘉定安亭大眾企業,第一次進入汽車生產線,興奮而又激動,但遺憾的是,生產線內部謝絕拍照。我們乘坐游覽車,目睹了汽車整個生產流程,從沖壓,到焊接,再到噴漆(噴漆車間不對外開放),最后總裝及售前檢測,每一車間都離不開專業技術人員,真可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下午,由朱曉旭老師帶領所有營員參觀了東華大學校史館、科技館和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成果展示廳。在這里,我們了解了東華的發展史以及這些年來東華取得的重大成果。隨后,副院長王宏志教授為我們開展了第一個精彩的學術報告——無機納米纖維及復合材料。從高熱穩定性熒光粉體的組分調控與結構設計到智能窗應用的電致變色材料,一開始我對熒光粉的應用并不了解,王教授的一句“同學們注意到教室里的投影儀了嗎”,瞬間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紛紛把目光投向投影儀,我這才發現教室上空的投影儀不同于普通投影儀,不僅外觀精致小巧,還可人為控制投影光線的強弱,無需關燈,便可使屏幕上的圖像清晰可見,這也深深吸引了同學們的眼球。而電致變熱材料用于智能窗,可智能改變室內光線,不僅實現了快速調節,而且節能環保。
7月11日,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余木火教授就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發展做了最后一次學術交流,余教授為人隨和,平易近人,深受同學們的愛戴。我對高性能纖維十分感興趣,認真聆聽了整個介紹過程,包括高性能碳纖維(PAN基碳纖維),有機高性能纖維(芳綸1414、高強高模PE、PBO、PPS纖維等),無機高性能纖維(硅硼氮、納米氧化鋁等)。有幸的是,在校科技館,也看到了各類高性能纖維的產品,如輕質高強間位芳綸蜂窩材料和耐3000℃高溫的碳纖維。
7月12日,領取結業證書,辦理離營手續后,為期4天的東華材料學院夏令營就此結束了,短短的4天時間,我們詳細了解了材料學院的前世今生及各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也親身領略到了材料學院嚴謹創新的科研態度和先進雄厚的科研能力,正如東華的校訓一樣,真正地實踐著“崇德博學,礪志尚實”。不論學習中的投影儀熒光粉的應用,或是汽車仿生材料的研究,還是蜂窩型的輕質高強的間位芳綸的制作,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人員總是善于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虛心向神奇的大自然學習,以解決問題,并最終造福于人類,這或許就是科學研究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下午,材料學院組織了推免生面試,面試內容包括英語聽力及口語、專業文獻閱讀翻譯和專業知識問答。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比較正式的面試,面對四位面試老師,難免有些緊張,雖然面試前做了準備工作,但現場表現仍不夠自信大方,真正感覺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還好平時閱讀了一些文獻,也學習了專業英語,對這次面試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我知道以后這樣的面試還會有很多,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較好的心理素質,才能表現的從容淡定,穩重大方。
最后,感謝東華大學材料學院的老師和學長學姐們的熱情接待,讓我們賓至如歸,為我們提供了一次愉快而難忘的東華之旅。
再見,美麗的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