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藍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藍星)日前宣布,該公司與德國拜耳合作開發的氧氣去極化陰極(簡稱ODC)電解裝置,可直接降低30%用電量并間接降低等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業內人士預計,目前,我國氯化鈉電解氯氣的年產量約為2100萬噸,如果全部采用ODC工藝,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多達1500萬噸。
而在此前的今年9月,中國最大的反滲透膜項目在北京順義破土動工,該項目由中國藍星與日本東麗公司共同出資興建,總投資額約為75億日元。項目建成后,可年產反滲透膜618萬平方米、反滲透膜元件13萬支,將成為我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種類最多的反滲透膜生產企業,同時將改寫我國海水淡化、水質純化、廢水回用等領域高端膜分離產品嚴重依賴進口的歷史。
“零排放”推進“綠色化工”
眾所周知,氯氣生產是高能耗的過程。而氯氣生產過程中能耗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其核心制造設備——離子膜電解槽。20世紀70年代以前,全球氯堿行業的主要制造設備是水銀法石墨電解槽,堿能耗為3200kWh/t。藍星作為中國唯一的離子膜電解槽生產企業,從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降低電解槽的能耗。通過技術進步,從最初的隔膜電解槽發展到離子膜電解槽,到2008年藍星的膜極距電解槽,噸堿能耗已降低到2050kWh/t。而此時,藍星在中國市場占有47%的市場份額,在全球位居前三位。
據了解,早在2008年初,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中國藍星集團董事長任建新就對外宣布:在全行業內用3年至5年推行“零排放”管理,凡今后新上項目,按照“零排放”標準嚴格審批;凡今后技改項目,達不到“零排放”的要限制審批。
這個舉措,無疑把“高耗能、重污染”的化工行業,主動推向了節能減排的風口浪尖。任建新認為,藍星歷經20多年發展,已經具備“零排放”管理的資金和技術條件。記者了解到,截止到2008年,藍星資產總額和銷售收入都超過400億元;在全球擁有科研機構17家,其中國內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海外研發機構7個,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30多項,專利1473項。
任建新的“環保情結”
1984年8月之前,任建新在當時位于甘肅蘭州的化工部化學機械研究院做團委書記。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一組數字:“六五”期間,我國煤產量每年增加850萬噸。煤經常被用來燒鍋爐,當時全國有幾十萬臺鍋爐,結水垢很嚴重。厚厚的水垢影響了熱傳導,導致了能量浪費,由此每年浪費的煤就有1750萬噸之多,相當于全國兩年增產的原煤。任建新當時就想:如果能找到一種技術,把水垢清洗出去,就會節約大量的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