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法水處理”凈化水質
1992年,中國藍星與澳大利亞相關科研機構合作,逐步掌握了世界先進的膜處理技術。
以膜技術為基礎建立并慢慢發展的“藍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型的膜與水處理生產企業之一。藍星環境工程公司率先開發應用了雙膜法水處理工藝技術,在海水淡化、苦咸水處理、飲用水深度處理、工業廢水、生活廢水深度處理等技術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是膜分離水處理設備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起草單位,先后承攬過國內鋼鐵業最大的反滲透膜法水處理工程——太鋼集團凈環水改造及軟水站7.2萬噸/日項目、國內最大的雙膜法市政供水工程——杭州灣慈溪市開發區5萬噸/日海灘涂微污染水處理廠項目、北京奧運國家體育場(鳥巢)雨洪水回用項目、定西萬噸級苦咸水淡化工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BDA)3萬噸/日污水回用項目等上千個水處理工程,成為中國水處理行業的的領航企業。
鋼鐵企業是用水大戶也是污染大戶。2002年,由藍星集團建設的、當時我國最大的膜法水處理工程在太原鋼鐵集團投入使用。太原鋼鐵集團年產50萬噸不銹鋼,這意味著每天需要軟化水、低溫冷卻水和凈環補水7.2萬噸,這對本來就嚴重缺水的太原市來說,幾乎無法承受。太鋼集團公司投資4800萬元,同藍星集團合作,應用高科技新材料——抗污染低壓反滲透膜技術,對凈環水、冷卻水系統和軟水站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煉鋼用水的重復利用率,每天可節約用水5萬噸,相當于整個太鋼用水量的一半。
致力“消滅”饹渣
鉻是無機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下游是和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輕工業皮革鞣制、顏料化學、醫藥化學電鍍等行業,涉及國民經濟15%的商品品種。中國是世界鉻化工大國,年生產能力約31.8萬噸。而鉻渣的處理歷來被認為是鉻鹽行業的世界難題,即使是為少數發達國家壟斷的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鉻鹽生產工藝也沒能徹底解決鉻渣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