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原料藥5年首現負增長 國際地位是硬道理
2009-11-18 來源:醫藥經濟報
關鍵詞:化學原料藥 醫藥行業 環保
環保成為調整杠桿
“我們現在還無法判斷經濟已經走出‘V’字的底端,還是說經濟發展趨勢是‘W’型的,抑或是長期處于谷底的‘U’型?” 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俞雄說。
俞雄認為,原料藥在恢復增長的背后依然面臨著不容忽視的近憂和遠慮。國際油價繼續攀高,原料藥企業成本上升;世界經濟與國際購買力復蘇,但并未復蘇到危機前的狀態;另外,發改委的最高零售價的降價壓力傳導向原料藥環節;國際貿易壁壘依然在……內外壓力合圍,而糧食短缺波及成本,人民幣升值讓企業漸失成本優勢,新環保、新藥典、新GMP等規范也將對原料藥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據了解,環保門檻已經開始促成市場對落后產能和產品的調控,如喹諾酮類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環保處理壓力大,使生產受到了限制等。“企業不應當將低環保成本作為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利潤的手段。”沈賢姬認為,這是一種危險的傾向。
有地位才有作為
海關總署11日發布的今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數據顯示, 1~10月,我國對外貿易累計進出口總值為17554.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9.9%。我國有很多原料藥品種屬于高度出口依賴性產品,部分原料藥的出口量占到國內生產總量的60%以上。金融危機爆發導致我國對外貿易萎縮,部分原料藥品種出口也由此遭殃。
不過,不同品種之間也冷暖不均。比如同樣屬于高度出口依賴型的抗生素和維生素,在2009年的表現卻截然不同,“抗生素疲軟,維生素溫暖”。
相比抗生素,維生素類在2009年基本保持了良好的穩定態勢。由于出口價格降幅小于出口量降幅,可以認為總體行情依然保持良好的穩定態勢。吳惠芳認為,維生素的終端不局限于醫藥、使用廣泛且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其下游客戶分散不會形成抵制合力,這些因素使得國內維生素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話語權,保證了價格在可控范圍內浮動,可以認為,維生素類能維持較好的行情,主要源于維生素的強大產能和高行業集中度。
“有地位才有作為。”俞雄表示,企業應自覺加快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推進產業轉型和產品升級。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