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劑不是污染源
同時,環保專家們也開始關注“十溴”。2007年2月,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麥碧嫻在北方猛禽體內發現“十溴”;2008年,“十溴”又在圈養的熊貓體內出現;2009年1月,他們又在珠三角的水鳥體內發現了這種物質。盡管歐盟委員會耗時14年對“十溴”的風險評估得出結論是它對人體和環境無害可以繼續使用,越來越多的環保人士還是認為“十溴”對環境會造成危害。
最開始,麥碧嫻在廣州的空氣中檢測出“十溴”的污染程度較重。她在電話中對記者解釋,空氣中有“十溴”,是因為它是一種添加型阻燃劑,由于不是化合狀態存在,有可能會被釋放到空氣中。此外,麥碧嫻所擔心的還有廣州的電子垃圾:“這也是造成“十溴”在空氣中被檢測出的原因!钡珦䴕W盟的風險評估報告顯示,環境中的“十溴”最主要是在生產過程中釋放的。
此后,麥碧嫻展開了“十溴”對生物體影響的研究:“以往都認為它的分子大,進入不了生物體內,但現在事實證明可以進入!痹趪獾难芯繉嶒炛羞包括對人的血樣分析,這些研究證明,在接觸“十溴”的工人和普通人體內(不排除是職業性的接觸導致)確實可以檢測到“十溴”。不過這并不值得擔心,麥碧嫻表示現在仍不能確定“十溴”對人和動物是否有害。業內人士也指出這些檢測出的量微乎其微,并不足以構成危害。
“只是有種說法認為,‘十溴’可能會在生物體內脫溴,生成八溴、九溴等低溴二苯醚。”麥碧嫻說。但同時,與“脫溴說”相對抗的是“穩定說”,學過阻燃劑的人大部分都認為,“十溴”結構非常穩定。“原則上不會發生(脫溴),大部分塑料和其它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溫度都在二百多度,“十溴”在這種加工環境下都很穩定。”韓頌青說。
這些問題在歐盟的風險評估報告中能找到答案:盡管在自然環境中“十溴”的光降解能夠產生低溴二苯醚和一些有害物質,但這一過程的實際意義可能會受限制,因為在自然環境中缺乏批量的“十溴”暴露在光線下。“十溴”也可能會被水生或陸地哺乳動物攝入,但實驗室內所做的都需要使用注入載體,因此很難與自然界的狀態聯系起來。
圖:2005年6月20日,北京,“綠色和平”在惠普慶祝進入中國二十周年的活動場地外向首次訪問中國的惠普全球新任CEOMark Hurd 嘗試送上“禮物”及公開信, 呼吁惠普盡快公開承諾在產品中停止使用有毒物質,希望其在環保領域也能在中國成為有積極影響的跨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