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是全國乃至世界重要的化纖產業基地。
化纖產能達450萬噸,約占全國的15%;化纖紡織企業1300多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08家,10億元以上的19家,百億元以上的2家;隨著蕭山中國紡織采購博覽城的建成,蕭山及周邊地區化纖市場交易量已占全國市場交易量的一半左右……蕭山化纖紡織產業的規模之大令人驚嘆。
梳理蕭山化纖產業的發展歷程,從最初民營企業的自發進入,到產業集群的逐步形成,再到名牌企業的頻頻亮相,一條濃縮了中國化纖產業轉型升級的脈絡清晰可見。
由單一產品向全鏈條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紡織行業的門檻較低,民營企業紛紛進入,并在蕭山、紹興一帶形成了紡織產業集群。掘得“第一桶金”后,一些目光長遠的企業開始瞄準上游———化纖。
由紡織到化纖,富麗達集團便是其中之一。富麗達集團副總裁錢玨美說,富麗達集團的前身是一家紡織面料企業。自從蕭山形成紡織產業集群后,產品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企業利潤也在逐步下滑,于是,進軍化纖的想法應運而生。
2004年,富麗達集團開始籌建第一條粘膠短纖維生產線,并于次年投產,這也是當時全國第一家民營企業進軍粘膠短纖維的案例。此后,富麗達集團又相繼建設了幾條同樣的生產線。現在,富麗達集團在粘膠短纖維方面的生產能力已經排名世界第三。
“由紡織到化纖,這本身就是向產業鏈上游拓展的一個表現。”杭州市蕭山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倪國田告訴記者。
如今,富麗達集團已經將上下游雙方向發展定位為企業的發展戰略。
粘膠短纖維的原料是漿粕,即棉漿和木漿。以前,富麗達集團只能從國外進口木漿,成本很高。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之棉漿加工技術的逐步成熟,富麗達集團將新的投資地選擇在國內產棉區,既可徹底解決原材料問題,還可進一步形成“棉漿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條格局。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會長鄭植藝表示,“作為下游的服裝產業,其國內產能比例如能提高5%,那么,整條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力會更強。”這樣的產業布局,蕭山已在規劃運作。現在,蕭山已有女裝園區、羽絨產業園等多個化纖產業配套產業園。
富麗達集團的成功實踐說明,轉型升級的關鍵就在于找準發展瓶頸,一舉破解。原材料受困,因地制宜尋找新的原材料市場;技術工藝不過關,在引進學習的同時,努力消化創新;生產能力不足,擴大產能搶市場;產業鏈脫節,就利用自身優勢向上下游開拓。
于是,原材料收購———初步加工———精細加工———下游產品設計———品牌建設,產業鏈的垂直整合成為企業發展的脈絡。蕭山區副區長蔣金梁總結說,對企業而言,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又能做什么,掌握了二者之間的契合點,成功轉型升級就有了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