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關注】
技術性通貨緊縮
請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全球開始陸續退出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第二,美元已經進入升值通道。這兩件事情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非比尋常:第一,中國的貨幣投放量減少。第二,中國的資金成本上升。第三,中國將開始資本凈流出。第四,人民幣將隨美元升值。第五,國際商品市場需求萎縮。美國為了應對通貨膨脹威脅而采取的經濟政策,可能導致全球出現技術性通貨緊縮。
點評:為什么說是技術性通貨緊縮呢?因為,就貨幣總量而言,各國貨幣投放量已經處于嚴重過剩的狀態(貨幣乘數效應開始遞減),理論上似乎并不存在通貨緊縮的可能(已經存在通貨膨脹預期)。但是,決定通貨膨脹的不僅僅是貨幣存量,還有貨幣的運轉效率。公式:MV=PQ。M是貨幣,V是速度,P是價格,Q是商品。其中,MV才是通貨。通貨者,流通中的貨幣也。已經沉淀的貨幣不屬于通貨。美國人用虛擬資產凍結超發行貨幣;中國人用不動產凍結超發行貨幣。虛擬資產具有極強的流動性;不動產基本不具備流動性。美國有一群精通流動性的高手,他們處于經濟決策核心,他們巧妙地利用全球流動性的變化,贏得美國利益最大化。而中國呢?看看吧。我們在瘋狂地印刷人民幣(M);同時,我們又用天量的不動產遲滯貨幣的運轉效率(V)。當M遠遠超越實體經濟需求時,我們被迫用不動產去凍結M,這樣就使得V不斷減速并趨近于零。
寬松貨幣政策未必引致通脹
當前全球經濟體推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引發市場對通脹可能卷土重來的擔心。不過,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未必會令致消費物價上漲,但卻可能會造成資產價格上升至不可持續的水平。陳德霖在文章中說,從這次金融危機可以看到,即使在金融體系嚴重失衡逐漸形成的同時,消費物價仍可大致保持穩定。因為經過二、三十年來的經濟全球化,世界勞動力供應已出現結構性的變化。中國、印度和東歐等國家逐步與國際市場融合,令致全球的勞動力供應增加了一倍,這使得中央銀行即使在國內供求因素失衡的情況下,仍可把消費物價通脹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點評:陳德霖就此總結道,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未必會令致消費物價上漲,但卻可能會造成資產價格上升至不可持續的水平。作為在本次金融海嘯中最先復蘇的國家,推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中國2月CPI同比上漲2.7%,物價呈溫和上漲之勢。香港2月CPI升2.8%,也屬溫和。美國2月份CPI指數環比持平,同比增2.1%,也符合預期。警惕通脹和資產價格泡沫是當下不少經濟體所面臨的課題。對于中國內地和香港而言,當前通脹均屬溫和,但樓價高漲等資產價格泡沫風險卻值得多加留意。陳德霖希望能透過此次全球金融危機,清楚明白到喪失金融穩定,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及社會代價,而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風險,也并不再局限于新興市場的經濟體系。各經濟體應盡全力鞏固金融體系,加強國際合作,防范系統性危機再次爆發,同時作好準備,一旦危機出現時,能夠把破壞和傷害盡量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