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直播全婐app免费大渔直播,国产av成人无码免费视频,男女同房做爰全过程高潮,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資訊 >> 石化 >> 行業動態 >> 正文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沒有吸取教訓的悲劇
2010-7-1 來源:南方周末
關鍵詞:墨西哥灣漏油事件 環境污染

    目前,發生在美國墨西哥灣的事件已經由“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環境污染”演變為社會影響“堪比‘9·11’的國家災難”。


“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泄漏十年后,阿拉斯加灣的污染依然嚴重。 (CFP/圖)

    堵漏措施,收效甚微

    石油被譽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它是重要的能源物質和化工原料。但是,原油泄漏至海洋后,會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如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深海油團等等。溢油覆蓋的海面會減少太陽輻射,阻隔氣液交換,直接影響藻類的光合作用,危及整個海洋生物食物鏈;海面上的浮油浸濕海鳥、動物的皮毛后,會造成其低溫死亡。海面以下的油團變成重油后,會沉降在海底,危及海底生態環境。而溢油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如烴類、芳香烴(PAHs)等,會造成原油污染地區生物急性死亡或慢性中毒。因此原油泄漏往往會給污染海域的生態帶來災難性的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原油中的致癌物質如烴類、芳香烴,會通過食物鏈在海洋生物體內累積,最終通過海產品危及人類的健康。
    “深水地平線探井”漏油事故發生后,BP公司馬上采取數種補救措施。但此時,常規的辦法“攔油柵”、“吸油棒”等措施,相對于每天幾萬桶的原油泄漏量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人們寄予厚望的堵漏辦法又屢遭失敗。6月24日,“防油帽”被迫重新安裝。近兩個月廣泛使用的化學分散劑,治標不治本;而真正能夠達到止漏效果的“減壓井”法,雖早在5月初便開始實施,但最早要到8月份才能看到效果。
    6月2日,一位在科威特成功封堵數百個泄漏油井的工程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直接用管路輸送鋼球堵住漏洞。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對此表示,辦法很簡單但是論證起來卻很復雜。這個辦法看起來有些荒誕,但是,“沒有變得更壞也許就是最好的辦法”。
    到了6月末,隨著墨西哥灣熱帶颶風季節的來臨,堵漏工作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無奈之下,路易斯安那州州長曾建議修建高2米、長160公里的沙堤來抵御浮油。由于沙堤在暴風雨中的穩固性,以及抵御原油效果備受專家質疑,路易斯安那州最終建立了70公里的沙堤,以用于防止濕地遭受溢油侵蝕。
    此外,BP公司在此次事件中廣泛使用的化學分散劑也備受質疑。分散劑是一種類似餐具洗滌液的表面活性劑,可以中和原油中的酯基,使原油分散成微小的液滴,這些小液滴可以直接被微生物降解轉化。BP公司目前使用的兩種分散劑Corexit 9500和Corexit EC9527A,前者主要針對新泄漏的原油,后者則對風化的原油起作用。此次事件中使用的分散劑劑量之大前所未有,BP公司每天的投放量在幾十噸以上。《自然》雜志的相關報道指出,分散劑可以減輕海面上浮油對生物的傷害,但是對于海底的原油污染卻無能為力。而且已經有實驗證明,化學分散劑對魚蝦等海洋生物會造成危害。況且,如此大量化學分散劑的使用是否對“嗜油微生物”造成影響還不得而知。
    目前最為安全有效的辦法,也許當屬利用微生物對污染海域進行“生物修復”。自然界中每年有130萬噸的原油通過滲透泄漏到海洋,但是這些原油絕大多數可以被“嗜油菌”降解掉。這些“嗜油菌”包括深海食烷菌 (Alcanivorax)、解環菌屬(Cycloclasticus)等。原油中的烴類物質,對于它們來說成了生長必需的碳源。人們可以利用這些“嗜油微生物”,來降解原油中的烴類物質,甚至多環芳烴。
    但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原油泄漏,會遠遠超過以上自然菌群的分解能力。目前,人們利用自然界中分離出的超級“嗜油菌”或者實驗室里構建的基因工程菌,通過向其生長環境添加其他氮源、無機磷等營養成分,促進這些“嗜油菌”生長繁殖,達到污染海域生物修復的目的。這種技術已經在1989年“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漏油事件中得到了應用。
    事實上,目前墨西哥灣原油污染區域的溶氧水平下降,已經表明“嗜油菌”開始大量生長繁殖。但是,按照現有原油泄漏量計算,進行污染海域的生物修復需要5000噸以上的海洋烷烴降解菌。無論是自然環境產生還是人工培養,這在短時間內都是難以實現的。

    重蹈二十年前的覆轍

    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前,“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在美國阿拉斯加灣的漏油曾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環境污染”。
    1989年發生的“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漏油事件,漏油總量42,000,000升,只是相當于“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的每四天泄漏量。但是,該事件卻造成了阿拉斯加灣生態環境的毀滅性災害:2,100公里海岸線遭受污染,25萬只海鳥、近4000只海獺、300只斑海豹、250只白頭海雕以及22只虎鯨死亡;由于大馬哈魚和鯡魚產卵區遭受原油污染,直接導致此前一度繁榮的鯡魚產業瀕臨破產。該原油泄漏事件造成阿拉斯加地區捕撈業損失近200億美元、旅游業損失近190億美元,而泄漏的溢油對生態造成破壞則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
    事發后,美國政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清理泄漏原油,當年負責清理油污的團隊,在高峰期人數到1萬人,擁有一百余架飛機。
    2001年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資助的科學研究表明,即使過去十余年,事發地“威廉王子港”的海岸上仍殘存8,000升的原油,在基奈半島和卡特邁國家公園,原油污染已經擴散到450英里遠的地方。原油降解的速率不過每年4%左右,因此原油污染的徹底清除需要花費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的時間。而這期間,雖然像苯、甲苯這樣的單環烴類可能揮發掉,但是更具毒性的多環芳烴類物質,卻基本保持著和泄漏事故發生之初相同的水平。
    《科學》雜志2003年刊發的綜述認為,該事件對生態環境的長期破壞超出人們的預想。生態毒理學的研究表明,原油泄漏不僅直接導致藻類、無脊椎動物、海鳥、哺乳動物的急性死亡,而且,污染海域動物體內細胞色素P450酶水平嚴重超標,這表明原油泄漏后殘存的有毒物質將長期處于亞致死量水平,依舊危害生態環境。
    2009年,《科學美國人》雜志為紀念“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漏油事件二十周年,以“為下一次漏油事件準備”為題,總結預防海洋石油污染的相關措施。人們不曾料到,文章的標題竟會“一語成讖”。二十年后,“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漏油事件——“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環境危害”,這一紀錄被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改寫。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刊出標題為“沒有吸取教訓”的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二十年來各國政府和石油行業沒有吸取“埃克森·瓦爾迪茲”號的教訓,這才是生態災害再度上演的真正原因。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
查看評論】【 】【打印】【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山县| 龙游县| 乡宁县| 都安| 金华市| 宁乡县| 蒙城县| 阳信县| 莱西市| 咸丰县| 邛崃市| 色达县| 古浪县| 类乌齐县| 西华县| 泗阳县| 桦南县| 牟定县| 临安市| 清新县| 绥芬河市| 佳木斯市| 巴中市| 佛教| 辉县市| 绿春县| 通海县| 郸城县| 沧州市| 长武县| 神农架林区| 清丰县| 容城县| 西乡县| 温州市| 仁布县| 宁阳县| 洛川县| 永康市| 施甸县| 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