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40萬噸以上的大型企業占到總產能的31%,這些大型企業的經濟效益占到全行業的三分之一。此外,在14家大型企業當中有11家都是民營和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占到全行業的68%,成為當前化纖行業的主力軍,再之,化纖企業向東部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幾乎集中了全行業87%的企業。這種區域布局的結構是我國現階段工業發展集聚的特點以及化纖行業原料供應的特點所決定的。紡織行業大部分的集群都在東部發達地區,這就保證了整個化纖行業裝備制造供應鏈低成本的運輸空間。
另外,化纖行業是石化行業的下游產業,石化產業的典型特點也是規模化。鄭植藝指出,下一步產業轉移要考慮市場和低成本兩個方向,就市場方向來看,要緊跟紡織行業發展,并符合產業用等行業對新材料的需求,有所側重。就低成本來看,就是要降低勞動力和原料成本。不可否認,以上幾點確實有矛盾之處,所以化纖行業與紡織行業一樣,不能簡單地隨著紡織行業的轉移而轉移,應有其自身的特點。
加快創新是主旋律
最后,鄭植藝分析指出,“十二五”是一個技術競爭的時代。各國都看到走出危機靠刺激,走向新的繁榮靠創新。創新最核心的就是技術創新或者說高新技術創新,就是運用高新技術去改造傳統的生產方法。他表示,中國化纖行業在“十二五”當中的發展思路可以概括為兩點,也就是自主創新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加快創新”。鄭植藝透露,目前中國化纖協會正在對中國化纖行業“十二五”規劃做最后的斟酌。就創新而言,更看重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就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來說,更加看重在資源、能源、環境約束愈加突出的情況下發展思路、目標、任務的轉變。鄭植藝同時透露中國化纖行業“十二五”規劃,將在9月份公布。
除了以上所說的這兩方面,化纖行業的自主創新還體現在一個典型的工程上,這個工程也是推動中國化纖行業“十二五”發展的一個抓手,那就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纖維。這五年來,中國化纖行業在高新技術纖維領域發展得非常快,做得也非常成功。在剛剛進入“十一五”的時候,我國的高新技術纖維在產業化、國產化方面還很薄弱,但在國家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和中國科學院以及各地的企業和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化纖行業高新技術纖維取得了一定進展,從而為化纖行業向產業化進軍打下了良好基礎。2007年,中國化纖協會不失時機地果斷推出了高新技術纖維國債專項,這一舉措促進了高新技術纖維從科研到產業化的轉變。目前,高新技術纖維國債專項實施進展良好,按照預定的指標按期完成問題不大,這將使我國的高新技術纖維發展初步達到三個目標,一是初具規模,二是初上水平,三是初步滿足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
另外,在高新技術纖維主要品種方面,鄭植藝介紹,我國化纖行業的技術水平在起點規模上雖然與世界發達國家仍然有差距,但是從滿足需求和滿足急需這兩方面來考慮成績還是巨大的。目前,與國際合作發展高新技術纖維幾乎沒有可能,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把搶占高新技術纖維的制高點作為國家戰略來考慮。因此,中國化纖行業立足于自主創新,在關鍵的時期促進從基礎科研到產業化的轉化是比較及時的,效果也是很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