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0日電題:“藍色國土”上的“中國奇跡”——中國近海建成海上大慶油田紀實
這是“藍色國土”上創造的“中國奇跡”:
截至2010年12月19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海域年油氣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油當量。
這一刻,距離美國打出世界第一口海上鉆井過去了114年;距離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的起步,過去了半個世紀;距離1982年中國海油成立,尚不足30年。而那一年,中國海上石油產量僅9萬噸。
在歷史的坐標中,中國石油工業將記下新的一筆。這是一段石油人不斷探索不斷趕超的歷史,是石油人在中國海域滾滾的波濤中,在大慶油田創造的輝煌中,不懈追求、開拓、創新,重新書寫的歷史。
中國海域油氣年產量5000萬噸的實現,意味著我國躋身世界海洋石油生產大國行列。海洋將作為我國最現實、最可靠的能源接替區之一,夯筑起中國能源安全一道新的屏障
中國海域油氣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又一個標注歷史的刻度!
5000萬噸,曾因標注中國石油工業的豐碑——大慶油田27年高峰產值而為歷史銘記,今天,因其誕生于藍色國土上,而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5000萬噸油氣當量,相當于我國原油年產量的四分之一。“建成海上大慶油田,這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它標志著我國石油工業發展格局完成了從‘以陸地石油為主’,向‘陸海統籌、海陸并重’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在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海洋石油工程技術、大型裝備制造等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海油總經理傅成玉說。
當今世界,英俄聯手開發北極油氣資源、英國和阿根廷因油氣開發圍繞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爭端再起、美國破冰船駛往北極測繪、深水油氣發現令巴西從石油進口國變為出口國……隨著世界油氣需求越來越大,陸地資源發現難度日益增加,海洋,特別是水深300米以上深水,成為獲得重大油氣發現的希望所在。
放眼全球,100多個國家在進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50多個國家在開展深水石油勘探開發,作業水深已突破3000米,生產水深達2500米。
國際能源署估計,全球油氣資源量三分之一位于海洋。全球近10年發現的大型油氣田中,海洋占60%以上。這10年間,我國新增石油產量53%來自海洋,2010年這一比例逾80%。
從陸地走向海洋、從淺海走向深海、從深海走向極深海,世界石油工業澎湃前行的洪流中,海油人,正奮力前行。
2010年12月,上海外高橋船廠碼頭,一座“身高”136米,“體重”3萬噸的橘紅色龐然大物傲視著長江口往來的船舶。
到2011年6月,這一由中國海油自行建造的世界最先進的第6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將投用于中國南海深水海域。“海洋石油981”投資60億元,整合了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和裝備,以200年一遇的環境參數作為設計條件,能抵御17級風暴,可變載荷9000噸,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鉆井深度10000米。
承載著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發展的希望,一支以“海洋石油981”為先行軍,總投資150億元的深水裝備船隊即將揚帆起航。
建成“近海大慶”后,中國海油規劃到2020年再建三個“海上大慶”,即“深水大慶”、“海外大慶”以及沿海5000萬噸供應能力的“液化天然氣大慶”。
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賦予了中國海油海納百川的眼界和胸懷。作為“海上特區”,中國海油一誕生就具有世界最先進石油公司的基因。在開放合作中兼容并蓄、取長補短,迅速成長為世界海洋石油工業的“弄潮兒”
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記載5000年中華文明的青銅甬道上,1966年有這樣一條記錄,“在渤海灣用固定平臺鉆成第一口石油探井”。
看到今天的成就,曾參與我國第一口海上油井“海一井”井位確定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感慨萬千。“當時海洋石油工業的起步十分艱難,就是靠著幾條駁船、一臺鉆機這樣簡陋的設備‘下海要油’。”
時間的指針回轉到40多年前。1965年,當時的石油部發出“上山、下海、大戰平原”的號召,組織力量下海找油。然而,剛取得大慶油田會戰勝利的石油人發現,從陸上到海上,相隔薄薄幾十米海水帶來的難度,絕不亞于幾千米地層。
“海上石油開采具有高風險、高科技、高投資的特點。僅僅隔了一層水,海上采油成本就是陸上的6到10倍。”傅成玉說。
缺乏資金,沒有技術,裝備落后。石油人在海上的早期勘探,經歷了一段低迷、探索的時期。到1981年,只有渤海3個小油田投入試驗性開發,累計生產原油僅96.3萬噸。
1982年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頒布。2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
對外合作初期,體制機制的碰撞,管理理念的沖突,令海油人倍感壓力。改!不改絕對不行!樹立效益效率觀念,改革落后的體制機制,利用外資推動勘探開發,引進世界先進的技術設備,在管理經驗、安全理念、法律法規等方面與國外接軌……到2008年底,中國海油共與21個國家的77家公司合作過,吸收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
1998年,中國海油首次獨立擔任作業者,與德士古、阿科在渤海灣合作開發秦皇島32-6區塊。在合資油田實踐9年后,蔣清被調往秦皇島32-6區塊參與開發。“說實話我心里有些打鼓,夾在傳統理念體制與國際標準之間,挑戰巨大。”
這是個儲量2億噸的稠油油田,開發時正值國際油價低迷,實現效益必須降低成本。中國海油根據渤海稠油油田開發的經驗,精心設計開發方案,得到外方的贊揚和認可,并優先選用國產化設備材料和國內承包商,大幅降低工程費用。“這個油田的成功開發,證明中國海油已具備組織大型復雜油氣田開發的能力。”蔣清說。
蔣清現在是中海油惠州油田群作業者集團總裁。作為我國南海東部海域規模最大的合作油田之一,惠州油田群由中國海油、美國雪佛龍德士古和意大利埃尼石油組成的作業者集團聯合作業,中方占51%權益。自2003年9月以來,作業者集團總裁一改此前由外方把持的局面。目前150多位管理者中,只有兩位來自外方。
“中國海油誕生于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市場經濟條件下。從誕生那一天起,通過與世界最大的跨國石油公司合作,中國海油的發展基因里注入了當代石油公司的經營理念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可以說,從一誕生,她就是現代的。在成長過程中,她又吸收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成功的管理經驗,培養了一支高素質、富有創造力的隊伍,促成了她的快速發展壯大。”原石油工業部部長、現任世界石油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任王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