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近期行情回顧
圖1:美原油3 月合約日K 線圖
圖為美原油3月合約日K線走勢圖。(圖片來源:文華財經)
圖2:國內滬燃油1105 合約日K 線圖
圖為國內滬燃油1105合約日K線走勢圖。(圖片來源:文華財經)
進入2011 年,國際原油在高位盤整未能繼續上沖的情況下選擇了掉頭向下尋求支撐。期間,美國一輸油管道的關閉一度引發市場對于美國原油供應短缺的擔憂,從而促使油價大幅走高,一度創出近2 年多的新高。然而,隨著此次突發性事故的解決,由于市場缺乏進一步利多因素的刺激,油價難以維持高位,在獲利了結盤的打壓下出現了回落。并且,沙特一官員的言論引發了市場對于全球第一原油出口國——沙特今年可能增加供應的擔憂,油價的下行幅度跟力度進一步加大。不過,從短期來看,油價在85 美元關口或將存在一定的支撐,進一步下行的空間料將有限。
就國內滬燃油而言,進入新年之后,其合約修改得到了證監會的批復,燃料油一手的噸數從此前的10 噸上調至50 噸,同時,最小交割單位從100 噸下調至50 噸,并對交割標的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從此次合約修改來看,將有利于套期保值用戶的參與,但同時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散戶的入場,從而進一步降低其流動性,在缺乏流動性支撐的情況下,滬燃油期價難以走強。另外,隨著春節的臨近,現貨市場需求的進一步萎縮也促使燃料油期貨價格以弱勢為主。
第二部分影響因素分析
一、原油上漲幅度需與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相配合
自去年11 月底以來,國際原油出現了連續攀升的局面,截至本月,主力3 月合約的價格最高一度上漲至近94 美元/桶,創出了近2 年多的新高。然而,反觀這段時間的全球經濟走勢,并沒有顯示出強勁復蘇的態勢,一方面,中國國內通貨膨脹壓力的凸顯已經促使政府收緊銀根,控制房地產過快上漲,這將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構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來自于中國的需求并沒有出現爆發性的增長。另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仍在緩慢進行當中,各種數據都未能顯示經濟短期內出現強勁走勢的跡象。因此,原油的連續上漲缺乏需求持續大幅增加的基礎,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油價在經過高位盤整之后會出現連續回調的局面,并且,可以看出,這輪下跌的力度跟幅度都很大,這恰恰表明了獲利了結盤的集中釋放,短期的大幅下跌并不可怕。因此,筆者認為,這輪下跌僅是一個小插曲,未來繼續上漲的趨勢不會改變。
EIA 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10 年,全球石油日均消費增加了220 萬桶,達到8660 萬桶,這部分增長量大幅抵消了此前兩年消費下降的總量并超過了2007 年的8630 萬桶,達到了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EIA 預計未來兩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費增長量將恢復到2008 年全球經濟衰退之前的水平。與2000 年至2007 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費平均增長量130 萬桶相比,EIA 預計,2011 年和2012 年,該數值將分別為140 萬桶和160 萬桶。2000 年至2007 年期間,非OECD 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占據了全球所有消費增長量的近3/4。預計未來兩年內,非OECD 國家將幾乎占據全球原油消費增長量的全部,其中,中國、中東以及巴西將成為最大的增長國。在OECD 國家中,EIA 預計僅北美的消費量在未來兩年中會出現一定的增長,但歐洲和亞洲OECD 國家消費量的下降將抵消這部分增長量。
圖3:全球液體燃料消費
圖為全球液體燃料消費走勢圖。(圖片來源:EIA)
二、需求穩步增長,但供應增長幅度受限
與未來兩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費量150 萬桶的增量不同,來自于非歐佩克國家的原油供應增長量僅為10 萬桶。非歐佩克國家原油產量的增長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當中,特別是中國、巴西和加拿大,EIA 預計在2011 年和2012 年每個國家日均原油供應量將增加12 萬-15 萬桶。因此,未來原油市場不但依賴于庫存的變化,而且還需要OPEC 成員國不斷增加的原油和非原油液體產量的增加來滿足全球原油消費的增長。EIA 預計為了滿足全球原油需求的增加,特別是在非歐佩克供應增長有限的情況下,OPEC 成員國的原油產量在未來兩年仍將持續增加。2011 年和2012 年,OPEC的原油日均產量將分別增加50 萬桶和110 萬桶。另外,去年OECD 國家的岸上原油商業庫存依然維持高位,而海上浮油庫存出現了大幅下降的局面,同時,EIA 預計在未來兩年內,OECD 國家的原油庫存將持續下降。
圖4:OPEC 原油剩余產能
圖為OPEC 原油剩余產能走勢圖。(圖片來源:E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