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已形成200噸/年生產線
與國外相比,中國開發研制甲殼素紡織品的工作起步較晚。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甲殼素及衍生物的制備研究,但進展較為緩慢。最初將殼聚糖作為涂料印花成膜劑,后又用作無甲醛織物的整理劑和粘合劑。而利用殼聚糖的優良生物醫學特性,將其作為醫用材料進行研究則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甲殼素、殼聚糖研究和開發的全盛時期,到90年代中期,全國有上百家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投入到甲殼素的研究和開發中來。1991年,東華大學研制成功甲殼素醫用縫合線,接著又研制成功甲殼胺醫用敷料(人造皮膚)并已申請專利。1999年~2000年,東華大學研制開發了甲殼素系列混紡紗線和織物并制成各種保健內衣、褲襪和嬰兒用品。2000年在山東濰坊,世界第一家量產純甲殼素纖維的韓國獨資企業投入生產,月產3噸。除上海之外,北京、江蘇、浙江等省市的有關廠家也開發了甲殼素保健內衣或床上用品,并已推向市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東華興集團通過自主研發,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0噸/年甲殼素纖維生產線,并打通了下游產業鏈,實現了產品多元化、系列化應用。海斯摩爾(Hismer)是華興殼聚糖纖維的商品名,寓意健康元素(Health mol)。
華興集團董事長胡廣敏告訴記者,華興集團對紡織化纖行業多年高速發展后必然轉型升級的狀況,有著清醒的認識。為此,公司早作謀劃,“靠水吃水”,將目光瞄準山東豐富的海洋資源,從2006年開始試驗甲殼素纖維的紡制。最終,企業使用乙酸和氫氧化鈉作為溶劑,全程無毒紡絲,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在紡絲液制備的各工序里,山東華興采用真空溶解、離心脫泡等先進工藝;在紡絲和后處理過程中,采用超聲波、微波等處理工藝,改善了纖維的性能。華興甲殼素纖維的干斷裂強度達1.5~1.8CN/dtex,干斷裂伸長率≥14%,線密度偏差率≤±5%,具有優良的可紡性能,可與棉、麻、莫代爾、粘膠,羊毛、羊絨等混紡,做成各種高檔功能性紡織品面料;也可與醫用粘膠、滌綸等做成高檔醫衛防護材料。
應用集中在三大領域
目前,殼聚糖纖維主要應用于工業、醫用和紡織品三大領域,是一種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纖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