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6年多的時間,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從零起步,創造了國內碳纖維領域的多個第一:第一個實現千噸T300碳纖維產業化生產;第一個實現干噴濕紡T700碳纖維的技術突破……而其全套生產裝備全部自主研發。后起的中復神鷹發展緣何如此“神”速?
有“新材料之王”美譽的碳纖維,因其軍民兩用的特性,一直籠罩在國外嚴密的技術封鎖陰影之下。我國從“六五”計劃開始立項攻關,試圖突破碳纖維的產業化,卻久攻不下。
近幾年,從江蘇連云港跑出一匹“黑馬”——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短短6年多的時間,從零起步,創造了國內碳纖維領域的多個第一:第一個實現千噸T300碳纖維產業化生產;第一個實現干噴濕紡T700碳纖維的技術突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全套生產裝備全部自主研發。
在去年國內的碳纖維市場上,中復神鷹銷售碳纖維996噸,占1500噸國產碳纖維市場的三分之二,當之無愧地成為國內碳纖維市場上的翹楚。
強者將引起更強者的注意,這是市場的邏輯。一家全球頂尖的碳纖維生產企業把目光投了過來,在其定期出版的全球碳纖維市場報告中,第一次對中復神鷹給予了重點關注。
后起的中復神鷹發展緣何如此“神”速?
一個并非必須的選擇
“不要做!燒錢!”“你這是心血來潮,肯定會半途而廢!”“那么多年研究都不行,憑啥你能做出來!”……在幾十趟南上北下的調研中,中復神鷹董事長張國良聽到的全是專家們的反對聲。同時,他也第一次看到了碳纖維。
盡管如此,他還是在2005年9月作出了一個在多數人看來并非必須的選擇:將自己效益頗豐的鷹游紡機集團交給職業經理人,帶著7000多萬元現金,以門外漢的身份,集聚起一群國內的碳纖維癡迷者,在連云港郊外一片長滿蘆葦的鹽堿地上開始了產業化攻關。
聽起來這很像一個莽漢所為,實際上,張國良這位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紡織機械專家,以自己從事大腈綸生產設備制造10余年經驗,在考察中看出了另一個門道:碳纖維原絲與腈綸絲如出一轍!“碳纖維原絲就是沒有瑕疵的腈綸絲,我能生產出紡腈綸的設備,就能生產出紡碳纖維的設備!”
此時的張國良已跳出為企業儲備下一代產品的局限,為自己這個并非必須的選擇而激情澎湃,正如他作的一首散文詩所描述:“我在實現一個夢想,我被夢中的激情所燃燒,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我知道中國的軍民產業對碳纖維的渴盼,打破西方國家禁運和技術封鎖是如此重要!”
說干就干。他們邊學習邊設計,邊基建邊研發設備,邊試生產邊改進設備……1年半的時間,5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茶飯不香,夜寢難安。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5月3日清晨終于生產出第一束碳纖維。看到從碳化爐內出來的碳絲,雖然不知道其性能如何,張國良已激動萬分,帶著職工在廠房外放起了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