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一把手工程
沒有豪華的辦公樓,只有齊刷刷的廠房——這是北京化工大學碩士研究生陳秋飛拒絕了許多相對安逸的高薪職位選擇來中復神鷹的理由。“這里的人都是干實事的!”
的確,在中復神鷹自主創新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
董事長張國良始終在研發一線,既是決策者,又是技術員,還是操作工。2006年9月,第一條生產線開始調試,然而卻沒有一個人敢啟動操作。因為大家都知道,設備啟動后,若聚合反應控制不好,有可能發生暴聚現象,原絲就會凝固在生產線上,上千萬元的設備將全部報廢。“責任太大了!最后是張國良親自按下了那個綠色的按鈕。”李懷京回憶。接下來的日子,張國良有76天沒回過一次家。有一次,他就在控制室的長條凳上坐了3天3夜,為攻克一個難關而冥思苦想。
張定金則成了北京至連云港航線上的常客,平均一星期一次。這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耐火材料專家,往往是帶著國際上最新的碳纖維資訊直奔車間,看設備、盯進度。“張總不時會對研發工作提出一些獨到的建議,大大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已是總經理助理的陳秋飛如是說。不僅如此,張定金還不遺余力地為中復神鷹發聲,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的支持。
陳秋飛還告訴記者,當研發遇到困難時,兩個張總總是鼓勵我們,大膽試,大膽做,不要有任何資金上的顧慮。
“我們必須抓緊發展,否則就有可能永遠跟不上了!”這種焦慮常常讓張定金徹夜難眠。他分析,幾家國際碳纖維巨頭正計劃在未來三五年內擴產近80%,總投資額約13億美元,均以生產T700級以上級高性能碳纖維為主。與此同時,土耳其、印度、韓國等國家也在碳纖維領域快步崛起。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技術的擴散,三五年后碳纖維的成本將下降,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市場容量會大幅度增加。
為此,中復神鷹加快了發展的步伐。追求速度的同時,中復神鷹人也深刻意識到品質提升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而如何能讓產品性能更好,成本更低,對于中復神鷹而言,仍然需要新一輪的艱難攻關。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復神鷹人的碳纖維之夢一定能實現。這是因為——
他們僅用5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從零到1000噸規模的突破,而國際行業巨頭卻花了21年的時間!而且他們每天都在拼搏,每天都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