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魚吸盤是仿生科學家關注并進行研究的代表性領域。韓國成均館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宣布,已找到章魚吸盤獨特的突起原理,并在世界上最先開發出了模仿章魚吸盤,在水中或潮濕的環境中不用粘合劑即可拆卸的補丁材料。
目前用化合物制作的黏著材料存在一些問題,諸如,若黏著表面濕潤,黏著力就會消失,或者會留下黏糊的污染物等。研究團隊關注章魚吸盤內部的立體突起結構,首次對章魚吸盤的黏著原理進行了研究。此外,研究團隊還在工學上對此進行設計和模仿,開發出黏著補丁。這種黏著補丁不僅在濕潤的表面,在水中或人有褶皺的皮膚等各種環境中也可反復拆卸一萬次以上,且不會留下污染物。章魚吸盤內部有一種球狀突起,因此具有較強的黏合力。章魚吸盤肌肉收縮時,將表面的水分排出,剩余的水分則被推到球狀突起和吸盤內部表面之間的空隙,由此制造出真空狀態。研究成果以“A wet-tolerant adhesive patch inspired by protuberances in suction cups of octopi"為題刊登在Nature上。同期,普渡大學的Jonathan J. Wilker為該成果撰寫了題為“Materials science: How to suck like an octopus”的新聞評述(Nature,2017,DOI:10.1038/546358a)。
圖一、受章魚吸盤突觸啟發制備的粘合貼片
圖二、不同結構、不同環境測試類章魚結構(OIA)粘合劑的粘著力以及在水下傳輸的表面污染性
圖三、OIA在濕潤環境的吸附機制
圖四、OIA粘合劑在豬皮表面的粘附強度測試
研究團隊表示,最近醫療和半導體材料市場正在互相融合,對清潔粘著材料的需求正在逐漸增大。期待應用章魚吸盤原理的補丁元件將為醫療用補丁、診斷治療用可穿戴設備或器官組織縫合等各領域提供劃時代的原創技術。
論文鏈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46/n7658/full/nature22382.html
資料來源:科技部、材料人
- 廈大廖新勤 AFM 后又發 AM : 章魚觸手啟發的邊緣智能觸摸意圖識別的傳感器內自適應積分 2025-05-03
- 大連理工大學劉新教授團隊 CEJ:受藍環章魚啟發的具有物化雙效抗污性能的滑移涂層 2023-11-22
- 受章魚啟發,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杜學敏團隊與吳新宇、徐天添團隊合作研發出多功能微型軟體機器人 2020-01-11
- 中科院理化所王樹濤研究員團隊:用于液滴轉移的仿生吸盤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8-06-07
- 南方醫大吳耀彬、王玲、黃文華 AFM:原位光固化彈性聚酯基Janus生物粘合劑用于動態創面閉合 2025-05-08
- 東華大學武培怡/劉凱團隊 AFM:氟化離子液體直接用作水下粘合劑 2025-03-26
- 華南理工大學宋文婧/任力團隊 AHM:一種通過調控交聯網絡形成順序用于顯著提升粘合劑長效濕粘附性能的策略 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