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年伊始喜訊傳,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朱美芳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這支平均年齡不足40歲,學科背景交叉、集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為一體的創新團隊,20余年來,依托“材料學”國家重點學科、“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面向學科前沿、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專注于有機、無機雜化功能材料及高技術纖維材料研究,培養匯聚了一大批國內外優秀人才,先后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
育人“沒有完成時”
一位好老師會影響甚至改變學生的一生。
在近30年的“教書匠”生涯中,團隊帶頭人朱美芳教授繼承錢寶鈞、方柏容、孫桐等老一輩東華材料人創立的學科文化和學科精神,傾心培養關愛學生,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她的言行也深深感染著身邊每一位教師,用自己的學識與師德育人育心。
秉承“以研促教,教研相長”的育人理念,團隊十余位教師長期堅持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工作,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和學科前沿信息融入理論和實踐教學,針對不同授課對象特點,更新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受到學生歡迎。
團隊老師研討工作進展
團隊邀請國內外材料學科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走進課堂,講授最新學術研究進展、行業發展情況、產業發展趨勢等。美國工程院院士程正迪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張希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Ray H.Baughman教授等悉數登上東華講臺,讓同學們不出校門,就能了解國際學術動態。團隊教師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在與國內外學者的交流碰撞中,開拓學術視野,把握研究方向。
在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高材系,該團隊可謂帶領學生開展科研實踐的“生力軍”。通過科研實踐讓學生了解社會、提升能力,這是團隊培養學生的原則。孫賓老師說,盡管帶實習的老師都比較年輕,家庭負擔重,但每到暑假大家都默默克服小家困難,迅速切換到“科研實踐”模式,帶著學生一頭扎進外地的企業車間。生產線上,老師們悉心指導學生尋找問題,組建團隊,溝通協調,解決問題。酷暑難當,也擋不住老師育人“沒有完成時”的熱情。
作為一個研發高新材料團隊,學生始終是老師潛心開發的首要“材料”。繼朱美芳之后,團隊“80后”博導左偉偉也加入了學院博導班主任隊伍,細致入微地關心本科生成長。每年和新生一起過中秋,指導學生制訂學涯規劃,通過參與班級活動、郵件、微信、談心等方式,做學生的知心人、引路人。
科研“永遠在路上”
“做接地氣的科研”是團隊成員的共同目標。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研究課題;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科研方向。
近年來,朱美芳教授團隊通過纖維與納米、生物、仿生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在化學纖維理論和技術方面不斷取得突破,重點研發與航天航空、國防軍工、生命科學、信息和環保技術、新能源等相關的多功能、高性能和納米纖維材料,并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團隊將“雜化材料”概念植入纖維世界,通過創新合成方法和納米復合技術,對不同的有機、無機材料進行多尺度、多維度和多組分復合。讓不同材料在納米的微觀世界中合而為一,變身為性能可控、功能更強的新材料。
一件真正的好衣服是將不同纖維織到一起,這種雜化纖維在功能上效力大增。水洗50次后,紡織品仍能保持優異的抗菌效果;可排汗、導濕的運動休閑面料,還能升級“加載”抗菌、阻燃功能……憑借功能纖維組合“招牌”,朱美芳教授團隊研發的健康防護功能雜化材料項目2016年一舉摘得工博會高校展區特等獎。
團隊科研成果亮相工博會
團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30余項,發表SCI收錄論文150余篇,獲省部級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0余項。在朱美芳帶領下,團隊首創有機無機、宏微結合的獨特方法,在醫用材料、石墨烯纖維、智能水凝膠等領域均有突破性建樹,開發出具有光電轉換、健康防護、生物醫用等特殊功能的雜化材料及功能纖維,促進了我國化纖材料的高功能化、納米化及智能化發展。團隊還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普項目“纖維新材料與百姓生活”,制作在線科普課程“美麗的纖維世界”,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曾入選“上海高校知識服務試點團隊”,現已成為國內外纖維和雜化材料領域最具特色與影響力的研究隊伍之一。
團隊“奮發才有為”
朱美芳團隊有個鮮為人知、帶文藝范兒的名字:“蒙泰”。“蒙學善問,泰定求真”成為師生研習的共同追求。
早在1991年,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陳彥模教授創立了作為團隊前身的課題組。20世紀90年代初,課題組將聚丙烯這種用來做蛇皮袋的材料做成細旦聚丙烯纖維,取名“蒙泰絲”,“蒙泰”由此得名。蒙泰絲柔軟能染色,還可加入功能,實現了單一成果的可持續創新發展。這也成為該團隊堅持的項目研發傳統,從抗菌功能材料、齒科材料等均如此。
“團隊文化很重要,制度管理也不能少。”朱美芳覺得,文化只有融入團隊老師的內心,成為大家樂于浸潤其中的氛圍和風氣,才能不斷傳遞正能量。“自己要帶頭,要有高度、寬度和深度,還要有氣度,要站得更高。”談及自我要求,朱老師給出了簡練的概括。
團隊帶頭人朱美芳老師在與學生交流
嚴格是大愛,在團隊老師心中一直流淌著這份愛。王瑞莉剛完成從博士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說起團隊文化,她深有感觸,“在最近一次面試科創學生中,我在現場嚴格發問,一下嚇跑了幾位報名者。”王瑞莉說,盡管有些“門庭冷落”,但指導學生的標準和要求還是不能變。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楊升元是團隊最年輕的副教授。面對這位“85后”的青年才俊,朱美芳絲毫沒有降低要求。楊升元說,開始不適應朱老師的嚴格,甚至有些想不通。沒多久,在團隊“嚴格磁場”中,楊升元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進展,他理解并認同了這份“嚴格”。在朱美芳的影響下,嚴格成了大家戒不掉的習慣。
“打破常規,敢為人先”,在朱美芳團隊絕不只是一句口號。2016年底,伊朗籍教師木蘭正式加入該團隊,這是學校引進的第一位外籍全職教師。克服阻力、跟進式地解決困難,這一切的努力,都在為國際化學術團隊建設打下前瞻性基礎。盡管還不能用中文熟練交流,木蘭老師已被團隊友善相助、敬業勤業的氛圍深深打動……除了上好《材料學概述》這門基礎課外,木蘭已經有了“盡快投入科研”的小目標。
這是一個奮發向上的團隊,一個開拓創新、團結有為的團隊。每個人都時刻銘記教師的初心和材料人的使命,他們奮斗著就是一團火,深情溫暖腳下每一寸土地;他們奉獻著有如一支歌,鏗鏘奏響心底育人的旋律。
- 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徐桂銀團隊 JACS: 陰離子錨定隔膜提升鈉離子傳輸動力學 2025-03-05
- 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陳志鋼教授團隊 Prog. Mater. Sci. 綜述:用于太陽能驅動海水淡化的光熱織物 2025-01-09
- 東華大學朱美芳/侯愷 Biomaterials:可調節水蒸發焓的持續多孔水凝膠非織造布用于高滲液傷口的全階段愈合 2024-12-25
- 東華大學廖耀祖/張衛懿課題組 AFM:納米限域聚卡賓@共價有機框架用于電子廢棄物中高效捕獲金 2025-05-02
- 東華大學沈明武/史向陽團隊《Acta Biomater.》:含磷樹狀大分子介導的生物礦化用于協同的腫瘤阻斷治療與乏氧激活化療 2025-04-28
- 東華大學武培怡/焦玉聰團隊 Adv. Mater.: 弱偶極效應實現高性能貧電解液鋅電池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