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權威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近日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李振教授課題組在純有機室溫磷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不僅深入研究了純有機室溫磷光的內部機理,而且實現了對這類材料的實際應用。
論文題為The influence of the molecular packing on the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purely organic luminogens(《分子堆積對于純有機室溫磷光的影響》)。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2015級博士生楊杰為第一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浦侃裔副教授、北京工業大學李建榮教授和中科院北京化學所彭謙副研究員及其課題組成員亦參與了此項工作,分別在生物成像、晶體解析和理論計算方面開展了共同研究。
磷光是一種緩慢發光的光致發光現象,當激發光停止后,發光現象能持續存在。目前,大多數的室溫磷光體系都含有貴金屬,這將會導致一系列問題,例如高成本和潛在的毒性等,而關于純有機室溫磷光分子的報道還很少,特別是那些具有超長壽命的磷光化合物。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對純有機室溫磷光發光機理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從而對這類分子的設計缺乏合理的理論指導。
在此次研究中,李振教授課題組設計合成了一系列的吩噻嗪衍生物,并通過改變取代基的種類來調節它們的室溫磷光性質,實現磷光壽命從88 ms到410 ms的顯著增長。通過細致的晶體分析,并輔助以理論計算,他們發現增加取代基的吸電子能力能夠增強晶體中分子間的π-π堆積作用,從而穩定激發三線態,實現超長室溫磷光的發射。更有意思的是,當取代基為三氟甲基時,首次觀察到奇特的光誘導室溫磷光現象,這是以前從未被報導的。最后,利用化合物CS-F具有超長磷光壽命的特性做了生物體內成像的應用。該研究不僅深入的研究了純有機室溫磷光的內部機理,而且實現了對這類材料的實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這一領域的發展。
依據研究結果,文章中首次提出,分子緣于聚集體現的非單個分子特性,會是一種常見現象,可形象表明分子與分子之間的凝聚態相互作用,好比一支支旋律交匯成一部交響樂。
- 華東理工大學馬驤教授團隊 Adv. Mater.:基于生物基大環的高性能有機超長室溫磷光材料 2025-02-13
- 南京郵電大學趙強教授和南京大學陸延青教授團隊 Angew:動態調控圓偏振有機超長室溫磷光不對稱因子 2024-02-09
- 華南師范大學許炳佳團隊 Angew:稠環芳烴的全彩超長室溫磷光和穩定白色有機長余輝 2024-01-29
- 華南理工大學趙祖金教授課題組 Sci. Adv.: 純有機室溫磷光敏化劑制備高性能超熒光OLED 2025-03-24
- 北林彭鋒教授團隊 Adv. Mater.:基于可食用魔芋多糖制備3D打印室溫磷光材料 2024-04-26
- 貴州大學趙江 AFM:超長熱激活延遲熒光加有機磷光型顏色可調和高溫型有機長余輝 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