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具有近紅外雙光子吸收、近紅外發射、細胞器成像以及光動力治療功能的聚集誘導發光材料(AIEgen)在生物成像和診療領域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團隊通過合理構筑推拉電子結構,發展了一系列具有強雙光子吸收和近紅外發射的AIEgens應用于細胞器成像和光動力治療。
熒光成像具有操作簡單、結果直觀、靈敏度高等優點。與可見光相比,近紅外光(波長> 700 nm)具有穿透深度大、生物自發熒光干擾小、對生物體造成的光損傷小等優勢,因此開發同時具有近紅外激發和發射的熒光染料成為熒光成像領域的研究熱點。傳統的近紅外熒光染料通常具有較大的剛性平面結構,在高濃度或聚集態下易發生π-π堆積而導致熒光淬滅(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除此之外,傳統染料常常具有較小的斯托克斯位移、熒光效率低、光穩定性差等缺點。近年來,聚集誘導熒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材料的發展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諸多疑難問題。然而,已開發的近紅外AIE材料的種類仍有限,能用于雙光子細胞器熒光成像和治療的近紅外AIE材料的報道更是屈指可數。有鑒于此,設計開發具有高亮度近紅外發射和強雙光子吸收的多功能AIEgens對于生物醫學影像及診療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在本文報道的工作中,研究人員通過構筑推拉電子結構,以二苯胺為給電子基團,引入不同的強吸電子基團,利用富電子咔唑作為橋連基團,設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D-π-A結構的聚集誘導熒光材料。該類分子表現出扭曲的分子內電荷轉移(TICT)和聚集誘導熒光(AIE)的性質。實驗結果表明,調節分子內吸電子基團的吸電子能力可以有效地紅移分子的固體熒光波長至近紅外區域,使其發射波長達到665-765 nm。鑒于其優異的AIE性質,固體熒光的量子產率可達30%。此外,目標化合物均具有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187?244 nm),在生物成像中有利于減小激發和發射波長間的相互干擾。雙光子激發熒光測試表明,四種AIEgens在近紅外區域均具有強雙光子吸收,最大雙光子吸收截面值可達887 GM。這一結果顯示,增強吸電子基團的吸電子能力以及增加分子的共軛長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分子雙光子吸收的性質。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三種中性AIEgens(DCMa、DCIs和DCFu)可以特異性成像脂滴(lipid droplet),主要是由于親脂性的AIE材料可以選擇性地富集于脂滴。另外一種帶正電荷的化合物DCPy可以特異性靶向線粒體(mitochondria),DCPy特異性靶向線粒體的特性主要來源于其攜帶正電荷的屬性,與高負電位的線粒體具有較強的靜電相互作用,選擇性地富集于線粒體內。此外,通過小鼠尾靜脈注射,AIE材料可應用于小鼠肝臟和腎臟器官內脂滴和線粒體的雙光子熒光成像。得益于近紅外雙光子激發和近紅外發射,其組織成像深度可達150 μm。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光燈照射下,四種化合物均可以有效地產生單線態氧,其中,DCPy產生活性氧的能力最好,遠遠優于常用的光動力治療試劑Ce6。細胞存活率分析(MTT assay)表明,在低功率白光(4.2 mW/cm-2)照射下,DCPy能夠快速殺死癌細胞。
該研究不僅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強雙光子吸收、高亮度近紅外發射的AIEgens用于特異性細胞器(脂滴或線粒體)成像以及細胞器靶向的光動力治療,而且為開發新型具有多光子吸收的近紅外AIEgens用于生物醫學影像及診療提供新的設計思路。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ACS Nano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后鄭正、張天富和劉海翔,通訊作者為唐本忠院士。
- 中山大學顧林課題組 CEJ:在無需外加AIEgens的情況下,利用商業化聚酰胺固化劑的簇發光性質實現環氧涂層自主損傷檢測 2024-09-26
- 港科大唐本忠/浙大張浩可 Nat. Commun.:含雜環AIEgens鄰近效應的調控 2023-07-21
- 北化潘凱研究員、顧星桂教授團隊合作《Small》:具有白光發射和多重刺激響應的 Janus- AIE 納米纖維 2022-05-24
- 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彭玲教授團隊 AM: 利用模塊化自組裝樹狀分子納米探針通過核磁共振或核磁共振/近紅外熒光成像檢測胰腺癌 2023-12-13
- 唐本忠院士團隊/南科大李凱教授課題組 ACS Nano:用于提高診療效果的“一體式”近紅外發光納米聚集體 2023-03-04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教授團隊 ACS Nano: 利用AIEgen對綠藻脂滴的熒光成像和流式篩選提高了一倍的油脂產量 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