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世界范圍內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化療仍然是臨床癌癥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療患者往往遭受化療藥物的嚴重副作用,而且由于治療方式單一,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影響了癌癥患者的治愈滿意度。為了提高化學療法的安全性和療效,一個有效策略是將抗腫瘤藥物或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治療方式相結合,并通過納米載體遞送至腫瘤組織。然而又一個問題是納米載體在體內運輸往往會受到免疫清除的制約,很難被正常的生物交互認可,導致藥物輸送障礙與效率降低,影響治療效果。那么是否能將納米粒子偽裝成生物體系,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呢?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暨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薛巍教授團隊通過分離天然膜及囊泡化,利用 “自產自銷” 和 “免疫欺騙” 的思路,將小鼠自身的紅細胞膜作為偽裝的納米載體。首先我們設計紅細胞膜具備腫瘤靶向能力,并將負載了光敏試劑(吲哚菁綠)和二價鉑類化療藥物(二氯(1,2-環己二胺)鉑)的蛋白復合納米粒子擠壓到紅細胞膜內,來解決以上所述問題。這種天然細胞膜涂覆納米顆粒的仿生靶向遞送體系具備了紅細胞的長循環優勢,還能有效躲避免疫系統的識別與清除,RGD引入后實現了對特定組織和細胞靶向。在NIR照射下,仿生納米粒子被光照激發產生的單線態氧(1O2)和熱迅速破壞,引發紅細胞膜不穩定以及紅細胞膜中蛋白復合納米粒子(BPtI)的釋放,隨著順鉑藥物的深度滲透和單線態氧的進一步增多,進而引發小鼠腫瘤的全部消融,而且有效地控制了小鼠腫瘤的肺轉移。
構建用于腫瘤靶向和化療/光療聯合治療的紅細胞膜偽裝納米載體系統示意圖
目前該研究成果以題為“Light-Triggered Biomimetic Nano-erythrocyte for Tumor-Targeted Lung Metastatic Combination Therapy of Malignant Melanoma”刊登在國際著名期刊《Small》(中科院JCR 1區,影響因子:9.598)。暨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士生劉雯為第一作者、戴箭副研究員和薛巍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并申請發明專利一項:一種用于腫瘤聯合治療的光敏型細胞膜仿生的靶向納米藥物及其制備 (專利號:201810642330.9)。
該研究同時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1574148、21104097和31870943)、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14A030313152)、學校人才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smll.201801754
- 上海理工大學宋文良/余燈廣:聚苯丙氨酸與聚(3,4-二羥基-L-苯丙氨酸)- 用于構建刺激響應納米載體的潛在生物醫學材料 2024-09-18
- 青大胡浩、于冰/北化徐福建團隊 Biomaterials:負載多聚脫氧核糖核苷酸納米載體的近紅外響應水凝膠用于增強慢性傷口愈合 2024-09-04
- Daniel Siegwart/董一洲/陶偉教授 Nature Reviews:基于納米技術的mRNA疫苗 2023-09-08
- 浙江大學周民團隊《Adv. Drug Deliver. Rev.》:光敏性微藻在靶向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2025-02-23
- 山東大學崔基煒教授團隊AHM:凝聚體衍生的聚乙二醇納米顆粒用于聯合腫瘤治療 2025-01-08
- 東華大學李靜超連發兩篇《Adv. Funct. Mater.》:半導體納米材料與腫瘤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2024-10-14
- 四川大學楊佼佼/熊燕/李繼遙 Acta Biomater.: 用于減輕化膿性關節炎影像學和病理學損傷的原位雙靶向藥物遞送系統 202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