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馮傳良教授課題組在Materials Horizons (IF:13.2)上發表題為《Supramolecular fluorescent hydrogelators as bio-imaging probes》的綜述文章(DOI: 10.1039/c8mh01130c)。
利用有機超分子熒光探針檢測各類活性物質已成為目前生物和化學的熱點領域之一,相比傳統聚合物熒光探針,超分子熒光探針在高特異識別、穩定性和靈敏性等方面都展現出了明顯優勢。分子間利用非共價鍵例如氫鍵、主客體識別、金屬離子絡合等進行組裝,使得成像方式更加生理化,將對細胞或生命體的化學毒害性降到最低(圖1)。
圖1. 基于不同相互作用力形成的超分子熒光凝膠在生物成像方面的應用。
文章系統評述和總結了近年來在生物成像領域超分子熒光探針的設計、制備以及應用優勢,并對不同種類熒光探針的成像機理和方式做了一個詳細的分類和講解。目前常用的超分子熒光水凝膠制備方法包括直接依靠熒光小分子組裝而成和熒光染料與超分子凝膠因子共組裝兩大方式。前者對分子的設計要求更高、后者主要考慮熒光染料與超分子凝膠因子間的相互作用。在成像方式上,根據所需成像目標不同可選擇不同組裝方式的熒光探針。例如圖二所示pep-1經過細胞分泌的某種酶剪切后得到Ser-Ser-Ser-Ser-Lys多肽序列,該多肽序列可自組裝成納米纖維,用作細胞細胞成像。類似,利用細胞內外離子,pH等微環境的不同,通過觸發超分子熒光凝膠因子的自組裝可很容易的實現生物可視化成像觀察。在今后發展中開發更多的功能化熒光探針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實現利用熒光凝膠作為探針進行細胞行為的動態觀察跟蹤。
圖2. 有機小分子通過酶剪切進行熒光成像。
該文章通訊作者是馮傳良教授,共同第一作者是Nabila Mehwish和竇曉秋。馮傳良教授團隊近年來在手性超分子水凝膠制備及其生物應用方面進行了廣泛研究,相繼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ACS等學術期刊上已發表了一系列相關研究論文。
論文鏈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mh/c8mh01130c#!divAbstract
- 寧波材料所趙文杰、嚴明龍 Small:污損抑制/阻抗與自我更新協同的可降解有機硅水凝膠涂層 2025-05-10
- 西南林大杜官本院士、楊龍研究員團隊 Nano lett.:面向水下電子皮膚的溫控響應纖維素基 Janus 智能水凝膠 2025-05-09
- 西安交大成一龍/初大可團隊 AFM:Tempo功能化不對稱功能水凝膠用于組織/器官損傷修復 2025-05-07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王曉龍團隊 Nat. Commun.:熒光水凝膠設計新策略 - 多重氫鍵誘導的非傳統紅色熒光水凝膠 2024-04-28
- 貴州民族大學左曉玲團隊《Chem. Eng. J.》:光固化3D打印變形變色雙驅動熒光水凝膠 2022-06-23
- 北京科技大學李立東教授課題組 ACS AMl:在超分子熒光水凝膠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2-03-08
- 四川大學李建樹教授/謝婧副研究員、大連理工孫文研究員 AFM:一種具有pH響應性和軟骨滲透能力的超分子納米顆粒治療骨關節炎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