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雖然高科技熱性能面料一直處于不斷創新中,它能使馬拉松運動員保持涼爽或使登山者維持體溫,但從未有一種材料能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熱性能。
《科學》(Science)雜志2月9日報道,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研究人員發明了首種可以自動調節熱量的織物——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例如身體出汗區域,織物允許紅外輻射(熱量)通過,從而有效散失熱量。當天氣變得涼爽干燥時,織物則會減少熱量的散失。這種織物由涂有碳納米管的特殊工程紗線制成。在濕熱條件下,紗線會收縮并激活涂層,從而改變織物與紅外輻射的相互作用方式。研究人員將織物的這種作用稱為紅外輻射的“門控”。論文通訊作者、馬里蘭大學化學和生物化學系王育煌(YuHuang Wang)教授說:“這是第一項動態控制紅外輻射的技術。”
新型織物的底紗是由兩種不同的合成材料制成的纖維組成的,其中一種材料吸水,另一種材料防水。紗線表面由碳納米管涂層所覆蓋。由于纖維材料既疏水又吸水,當其暴露在潮濕環境中時,纖維就會出現翹曲現象。這種變形效果會使紗線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而產生兩種作用效果。首先,它會打開織物上的孔隙,使熱量更容易散失,形成微弱的冷卻效應。其次,它改變了涂層中碳納米管之間的電磁耦合。王育煌教授說:“你可以把這種耦合效應簡化想象成無線電天線為了達到共振而產生的彎曲。當纖維收縮時,輻射通量就會發生變化。”織物的調節反應幾乎是在瞬間發生的,因此在人們意識到自己太熱之前,衣服就已經在給他們降溫了。與此相對應,當人體溫度降低時,動態門控又會進行反向運作以捕捉熱量。
論文通訊作者、馬里蘭大學物理系歐陽敏(Min Ouyang)教授說:“人體是一個完美的散熱器。縱觀歷史,調節人體溫度的唯一方法似乎只有穿脫衣物。我們設計的新型織物是真正意義上的雙向調節器。”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化學系教授Ray Baughman認為這項工作為調節衣物的舒適性提供了新思路。
雖然這項研究距離商業化還比較遙遠,但研究人員表示,新織物的兩大優勢不容小視:纖維材料很容易獲得,而且能在標準染色過程中添加碳納米管涂層。歐陽敏教授說:“我認為,能夠將這種‘門控’現象應用到服裝面料性能的改善工作中是一件令人非常興奮的事情。”
- 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李發學教授/高婷婷副教授 ACS Nano:用于大規模、低成本、高效太陽能海水淡化蒸發器的全纖維素基芯吸織物 2025-03-11
- 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 Ray H. Baughman 院士團隊 Science:無芯軸制備大彈簧因子人工肌肉 2025-03-10
- 江南大學殷允杰團隊 CEJ:集成動態熱致變色和可逆水傳輸到分層設計的織物中 - 用于自適應個人熱管理 2025-02-26
- 江南大學孫豐鑫團隊 Adv. Funct. Mater.:紗線一體化織成智能調溫電子紡織品 2025-03-30
- 東華大學王宏志教授、李克睿研究員 AFM:由規模化制備的輻射電致變色纖維編織出的透氣動態溫度調控紡織品 2024-01-02
- 港中深朱世平和張祺團隊AFM:開發出“冬暖夏涼”自適應智能織物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