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膜上具有規則納米孔的膠囊結構并不罕見。許多病毒就具有這樣特殊的結構。某些兩親性分子混合體系自組裝,也會形成具有納米孔的膠囊結構,例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銨/卵磷脂酰膽堿(C16TAC/EPC)混合體系。這些混合體系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其中一種兩親性分子可形成球形或圓柱形膠束,而另外一種兩親性分子則傾向于形成囊泡。帶孔的膜或囊泡結構則被認為是從脂質囊泡到膠束的中間過渡形貌。這些具有納米孔的膠囊,在需要納米孔作為物質交換及運輸通道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因此,開發具有規則納米孔的膠囊,實現對納米孔開關的控制,是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工作。然而,到目前為止關于這種特殊結構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報道仍然非常有限。
圖1 trans-PEG550-TPE-Chol 和cis-PEG550-TPE-Chol的分子結構及其自組裝和聚集誘導熒光性質
李敏慧研究員團隊從分子設計的角度出發,合成了新的兩親性反式和順式異構體: trans-PEG550-TPE-Chol 和cis-PEG550-TPE-Chol,并研究了其自組裝行為(圖1)。其中,四苯基乙烯(TPE)以及膽固醇作(Chol)為異構體的疏水部分,乙二醇寡聚物(PEG)作為其親水部分。該團隊研究發現trans-PEG550-TPE-Chol自組裝形成囊泡。而cis-PEG550-TPE-Chol傾向于形成圓柱形膠束。在同樣的組裝條件下,無論是自然合成的還是人工混合的順反混合物 (trans/cis)-PEG550-TPEChol都可以自組裝形成具有納米孔的囊泡。隨后,該團隊探討了兩親性分子的順反結構對組裝形貌的影響,并提出了不同的分子組裝模型。同時,他們也討論了具有納米孔的囊泡的形成機理,并研究了紫外光照對組裝形貌的影響。
他們發現光照之后trans-PEG550-TPE-Chol囊泡可轉變成帶孔的囊泡和膜結構。核磁結果顯示組裝體中部分trans-PEG550-TPE-Chol光異構化轉化成其cis結構(圖2A)。利用囊泡從“關閉”到“打開”狀態,他們實現了包裹大分子的可控釋放。同時,光照之后,cis-PEG550-TPE-Chol圓柱膠束可“編織”形成網狀結構(圖2B)。
圖2 (A)trans-PEG550-TPE-Chol囊泡光照前(左)后(右)的cryo-EM圖片。(B)cis-PEG550-TPE-Chol圓柱膠束光照前后的cryo-EM圖片。
有趣的是,(trans/cis)-PEG550-TPE-Chol的帶孔囊泡和雙分子膜在光照前后沒有明顯的形貌變化 (圖3A),其原因是組裝體中同時存在trans-to-cis和cis-to-trans的雙向光異構化過程。 由于TPE基團的引入,這些組裝體也呈現出聚集誘導發光性質,于是他們還通過熒光顯微鏡觀察了(trans/cis)-PEG550-TPE-Chol的帶孔巨型囊泡(giant vesicles),發現光照過程中囊泡的膜發生了明顯的起伏變化(圖3B)。其原因也是膜中的分子同時進行著trans-to-cis和cis-to-trans的雙向光異構化。
圖3 (A) (trans/cis)-PEG550-TPE-Chol帶孔的自組體光照前后的cryo-EM圖。(B)帶孔巨型囊泡的熒光顯微鏡圖片(Ⅰ: 明視野,Ⅱ-Ⅳ:分別照射0,40 和60秒后的熒光照片)。
這一成果發表在近期ACS Nano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巴黎科學人文藝術大學(PSL University)的陳輝博士,通訊作者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一級主任研究員李敏慧研究員。
論文鏈接: 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nano.0c07400
- 中國科大張青川教授、吳尚犬教授團隊 Nano Lett.:通過細胞的“自我激勵”高效生產功能性sEV 2025-05-08
-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楊佼佼副研究員、韓波副主任醫師 ACS AMI:給光熱材料蓋上生物囊泡被褥從而提升敷料的抗菌性能 2025-05-06
- 西南林大杜官本院士/張蓮鵬、嘉興大學王鵬等 CEJ:錳單原子摻雜聚(1,5-萘二胺)納米囊泡用于雙極鋅-有機電池的陰極 2025-05-01
- 東北林業大學劉守新教授團隊 Small:乙醇介導的膠束自組裝實現具有單晶形態和可調孔結構的有序介孔炭 2025-05-02
- 復旦大學王國偉團隊 Macromolecules:突破自組裝技術新邊界 - 高固含量下嵌段共聚物的熱誘導自組裝與熱誘導協同自組裝 2025-04-27
- 鄭大李占偉教授團隊 Nano Lett.:Janus粒子自受限自組裝構筑強圓二色性納米螺旋陣列 2025-03-25
- 杭師大劉俊秋教授團隊《Nano Lett.》:基于喹啉螺旋構筑新型人工質子跨膜通道 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