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預防傳染類疾病的有效手段,不斷出現的傳染病大流行提示我們迫切需要開發新的安全有效的疫苗技術。其中亞單位疫苗因只利用了病原體的亞單位蛋白或多肽,因而被認為比全病原體疫苗更加安全,但通常受到免疫原性低等因素的限制。利用納米顆粒整合抗原和佐劑能有效提高其免疫原性,然而納米顆粒疫苗主要通過被動擴散穿透生物屏障和組織,大量納米顆粒在進入引流淋巴結或被組織駐留抗原呈遞細胞捕獲之前就會被單核吞噬細胞迅速清除,大大降低了抗原遞呈的效率。
針對這一關鍵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劉盡堯、朱新遠、龐燕及其課題組通過將帶有病毒抗原和 Toll 樣受體激動劑的仿生納米顆粒修飾在紅細胞表面以增強抗病毒免疫反應,該工作于2021年9月5日發表于Nano Today。
為了驗證這一概念,該團隊首先通過原位聚合制備聚多巴胺納米顆粒,并在其表面修飾刺突蛋白S1亞基和TLR7/8 激動劑R848,從而形成仿病毒納米顆粒。在此基礎上,該仿生納米顆粒可借助聚多巴胺的吸附能力固定于紅細胞表面。由于紅細胞具有歸巢到脾臟并與抗原遞呈細胞相互作用的先天能力,錨定仿生病毒納米顆粒的紅細胞可有效地將病毒抗原遞送到脾臟樹突狀細胞(DC)。相比較于仿生納米顆粒對照組治療,注射該仿病毒納米顆粒修飾的紅細胞在小鼠體內成功引起DC的成熟和活化、S1 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G (IgG) 抗體的產生和T 細胞免疫應答,并且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由于聚多巴胺在結合不同分子結構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普適性,該方法同時適用于裝載其他病毒抗原,從而可以廣泛作為安全通用的平臺以開發針對新傳染病的多種疫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博士后王露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劉盡堯、朱新遠、龐燕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nantod.2021.101280
- 華南師大張振 JCIS:以聚多巴胺包覆纖維素納米晶和MXene為光熱納米增強填料的液晶彈性體基光致軟致動器 2025-05-12
- 四川大學高會樂教授 Adv. Mater.: 小膠質細胞膜包被的聚多巴胺納米遞送系統用于抑郁癥的治療 2025-01-27
- 江南大學王潮霞教授/滑鐵盧大學Yuning Li 教授 ACHM:溫度可視化太陽能面料 - 讓你在冬天保持舒適 2024-12-12
- 山東大學崔基煒教授團隊 ACS Nano: 硬度可調的聚乙二醇納米顆粒調節納米-生物相互作用,增強靶向藥物遞送 2025-06-12
- 上科大葉春洪課題組 Nat. Commun.:超高等離子體手性光學信號的構筑及動態調控 2025-06-08
- 四川大學李建樹教授/謝婧副研究員、大連理工孫文研究員 AFM:一種具有pH響應性和軟骨滲透能力的超分子納米顆粒治療骨關節炎 2025-04-30
- 東華大學沈明武/史向陽團隊 Bioact. Mater.:基于納米凝膠的治療型納米疫苗通過全周期免疫調節實現腫瘤的預防及直接治療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