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合物太陽電池(all-PSCs)以聚合物給體和聚合物受體作為活性層材料,由于給/受體材料均為聚合物,因此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在可穿戴及柔性可拉伸器件的應用中更具優勢,受到研究者們廣泛關注。目前,all-PSCs的光電轉換效率(PCE)目前已經突破18%。但是,和基于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聚合物太陽電池相比,all-PSCs的效率仍然比較滯后。這種情況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高性能的近紅外聚合物受體材料的種類和數量仍然很少,all-PSCs的短路電流(JSC)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另一方面,全聚合物共混體系相分離形貌難以調控、通常導致較低的遷移率,從而限制了all-PSCs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尋找有效的分子設計策略進一步降低聚合物受體光學帶隙的同時、擁有良好的電荷傳輸能力、低的能量損失和批次性差異等性能,是開發高效、穩定的全聚合物太陽電池的長期挑戰之一。
圖1目前小分子受體高分子化兩種典型的結構示意圖:(a)小分子受體高分子化線性聚合物受體(LC-PSMAs);(b)雙纜型聚合物受體PT-YTz
近期,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閔杰教授團隊提出了一個新的聚合物受體分子設計策略,合成了以聚噻吩為分子共軛骨架、受體Y11衍生物T-YTzBr為側鏈吊墜基團,通過壬酸甲酯鏈連接單元結合的骨狀給體/受體雙纜型共軛聚合物受體(DC-PSMA,圖1)PT-YTz。PT-YTz很好地繼承了稠環小分子受體的優點,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成膜性。此外,PT-YTz具有較高的吸光系數1.39×105 cm-1,其光學帶隙僅為1.31 eV,遠好于目前報道的線性聚合物受體材料。通過引入聚合物PM6作為給體材料,在最優器件條件下其器件PCE達到了16.15%,JSC高達26.27 mA cm-2, 且非輻射復合損失僅為0.16 eV。值得一提的是該類雙纜型聚合物受體可以進一步通過聚噻吩主鏈或者側鏈吊墜基團的修飾從而進一步精細調控材料光物理性質(吸收和能級),改善分子平面性、結晶性、介電常數、電子遷移率、活性層微觀形貌、獲得更多高效率、高穩定性聚合物受體材料。從而進一步深化對雙纜型聚合物受體分子設計策略的認識,推動全聚合物光伏體系的發展。
總之,這些實驗結果證明了雙纜型聚合物受體在高效all-PSCs中應用前景廣闊,為設計和開發高性能聚合物受體材料和構建高性能全聚合物光伏體系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該工作以“Constructing a Double-Cable Polymer Acceptor for Efficient All-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a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Energy Loss of 0.16 eV”為題發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doi.org/10.1021/acs.chemmater.2c02299)。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畢業生汪濤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孫瑞和閔杰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校內自主科研項目的支持。
原文連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chemmater.2c02299
- 香港科技大學顏河、于涵 AFM:聚合物受體中的氟化+硒化協同作用增強近紅外光子捕獲助力高效半透明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2024-04-29
- 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團隊 Angew:全鹵噻吩固體添加劑實現效率超過18%的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2024-01-07
- 南科大郭旭崗、馮奎團隊 Angew:高電子遷移率的雙硒吩酰亞胺基聚合物受體助力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 2023-07-21
- 武漢理工大學王濤 JACS:聚合物納米纖維幾何形態調控 - 實現20.1%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4-12-04
- 華南理工大學趙祖金教授課題組 AFM:高遷移強發光藍色延遲熒光分子實現高效率厚膜OLED器件 2024-04-03
- 中國科大陳昶樂教授課題組 JACS:商用催化劑共聚合成極性全同聚丙烯 2024-03-04
- 江南大學皮付偉教授 Angew:基于偶氮-吡啶骨架的COFs薄膜 - 兼具高穩定性與多重應用性能 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