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業大學劉靜欣教授《Chem. Soc. Rev.》綜述:瓜環同系物和衍生物構筑的刺激響應機械互鎖分子
2023-02-06 來源:高分子科技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劉靜欣教授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中科院JCR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60.615)上發表了題為“Stimuli-Responsive Mechanically Interlocked Molecules Constructed from Cucurbit[n]uril Homologues and Derivatives”(瓜環同系物和衍生物構筑的刺激響應機械互鎖分子)的綜述性論文。《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由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創辦,專門發表與化學綜合相關的高級評論文章,屬于一級學科頂級期刊,是世界化學化工以及材料學科領域公認的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三大綜述性學術期刊之一,發表的論文對相關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該論文由劉靜欣教授(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陳凱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英國赫爾大學Carl Redshaw教授共同完成,安徽工業大學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這是安徽工業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該期刊上發表論文。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基于瓜環同系物構筑的各種刺激響應的機械互鎖分子
受生物組織中許多重要生物過程的啟發,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Sauvage, Stoddart和Feringa證明了分子機器的科學價值。機械互鎖分子,包括(類)輪烷,索烴,樹枝狀分子、聚(類)輪烷和雜輪烷,被認為是構建人工分子機器的原型或前驅體。機械互鎖分子通常由線性的“軸”和環狀的“輪”組成。機械互鎖分子中的“軸”和“輪”部件之間的分子運動可以通過外部刺激條件(包括熱、光照、pH值、溶劑極性、金屬離子配位和氧化還原狀態等)的改變得以實現。
TMeQ[6]和Ag+構筑的手性螺旋聚輪烷(Inorg. Chem. 2011, 50, 6521?6525)
TMeQ[6]驅動Q[7]形成雜輪烷(J. Org. Chem., 2020, 85, 3568?3575)
論文鏈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cs/d2cs00785a
版權與免責聲明:中國聚合物網原創文章。刊物或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info@polymer.cn,并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華工郭建華、蔣興華團隊 CEJ:具有優異吸波性能和紅外/微波刺激響應形狀記憶功能的自修復型FCIP/RGO/PUU柔性復合材料 2025-04-20
- 中科院化學所陳傳峰、李猛團隊 Angew:基于刺激響應聚合物制備的手性共組裝體用于放大全色圓偏振發光 2024-10-16
- 蔡仲雨教授團隊《Prog. Mater. Sci.》綜述: 基于蛋白質/肽的刺激響應型水凝膠及其傳感應用 2024-10-03
- 澳門大學王瑞兵教授團隊:簡易方法制備基于瓜環的納米囊以及用于靶向光敏治療 2019-06-21
- 澳門大學王瑞兵教授課題組發現瓜環可逆轉聚陽離子引起的凝血 2018-09-18
- 蘇州大學張偉教授團隊 Angew:消旋聚合物體系中全局域手性的動態切換 2024-11-13
- 武漢大學閔杰教授團隊 Nat. Commun.:聚焦有機光伏材料聚合度批次重現性 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