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呂堅院士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孟松鶴教授合作,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通過直寫4D打印陶瓷前驅體來制備復雜結構陶瓷的新策略。相關成果以標題為《Lightweight and geometrically complex ceramics derived from 4D printed shape memory precursor with reconfigurability and programmability for sensing and actuation applications》發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陶瓷作為一類擁有悠久歷史的材料,由于其良好的機械性能、穩定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長期以來服役于生產生活中。但是,由于陶瓷自身的脆性以及難加工性等局限,精密陶瓷雖然需求迫切卻始終存在制備難題。增材制造的出現使得將3D打印可定制化無模制造的優點與陶瓷本身的優勢結合,獲得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由陶瓷前驅體裂解而成的前驅體轉化陶瓷(Polymer-derived Ceramic, PDCs)由于其具有易加工性、分子層面的靈活設計性和相對較低的燒結溫度等優點,成為了陶瓷增材制造的熱門材料。然而,陶瓷前驅體及其衍生陶瓷的研究目前還不夠充分,功能遠未被充分開發,限制了3D打印陶瓷的發展和應用。
圖1. 從可重賦形和編程的陶瓷前驅體制造復雜結構陶瓷示意圖.
綜上所述,作者合成了一種適合4D打印的新型可重賦形和具有形狀記憶效應的陶瓷前驅體,可以在受熱裂解過程中自成型為復雜空間結構陶瓷,并研究它們作為傳感器和驅動器的應用潛力。經過調諧流變性能后的陶瓷前驅體適用于DIW打印。其可重賦形特性使得原生打印結構可以被重塑成具有更高復雜性的新的永久形狀。在分階段的固化過程中,IPNs在兩步交聯過程中構建。其次,形狀記憶效應使得前驅體能夠被編程為臨時形狀,并在熱刺激下快速(<10秒)并完全(~100%)恢復到初始狀態。陶瓷前驅體的可重構性和形狀記憶的結合,簡化了復雜結構陶瓷的制造過程。基于其溫度相關的半導體行為和廣泛的監測范圍(25-750℃),進一步證明了由此得到的陶瓷作為熱敏電阻和溫度傳感器的可行性。該工作設計了利用重賦形特性的傳感器,能夠以更高的可靠性檢測不平整輪廓的表面溫度。最后,展示了一些應用,以說明前驅體和其衍生陶瓷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潛力。這項工作不僅為復雜結構陶瓷制造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也為進一步發展4D打印、驅動器、傳感器和工程應用鋪平了道路。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85894722061356
作者簡介
呂堅院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系講座教授,先進結構材料研究中心(CASM)主任,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NPMM)主任,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2006 年及 2017 年曾兩次獲得由法國總統親自任命的“法國政府頒授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勛章”及“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勛章”,2018 年獲得“中國工程界最高獎”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呂堅教授的研究方向涉及先進納米結構材料的制備和力學性能,實驗力學,材料表面工程和仿真模擬,生物與仿生材料力學,航空航天材料與結構預應力工程,3D 打印先進材料與產品集成設計等。
呂堅院士主頁:https://www.cityu.edu.hk/mne/people/academic-staff/prof-lu-jian

孟松鶴,男,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所長、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院長,特種環境復合材料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持或承擔4項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等20余項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發表重要學術論文60余篇。
孟松鶴教授主頁:http://homepage.hit.edu.cn/mengsh
- 華東理工馬驤教授團隊 Nat. Commun.:光固化及4D打印過程室溫磷光可視化 2025-05-08
- 港科大(廣州)岳亮課題組誠招博士生 - 高分子、力學、材料、機械、物理(2025年秋季、2026年春季入學) 2025-03-08
- 南洋理工大學周琨教授團隊 MSER:混合4D打印柔性多功能復合材料 2024-12-10
- 大連化物所卿光焱/武漢紡大張福生 Mater. Today:高度耐用的纖維素光子水凝膠具有可重構性和機械變色性 2025-02-06
- Science子刊:異質集成的可穿戴電子,實現卓越的仿生、機械和電子性能 2020-11-13
- 北航陳玉麗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具有超強力學性能可編程性、復雜形狀可重構性,并且可高效重復吸能的力學超材料設計策略 2019-05-14
- 華工郭建華、蔣興華團隊 CEJ:具有優異吸波性能和紅外/微波刺激響應形狀記憶功能的自修復型FCIP/RGO/PUU柔性復合材料 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