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彈性體以其高強度、高韌性以及優異的自愈合和損傷容限等功能而備受關注,在交通運輸、組織工程、軟體機器人和智能可穿戴等領域皆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拉伸誘導結晶可以賦予熱塑性彈性體自增強與自增韌特性,而主鏈中引入D-A鍵、二硫鍵、酰胺鍵、硼酸酯、釕-硒等動態共價鍵可使彈性體材料在一定條件下實現自我修復。然而,如何實現熱固性非晶型彈性體自增強與自增韌、同時賦予彈性體高強高韌與快速自修復性能卻是該領域富有挑戰性的課題之一。
受天然橡膠拉伸誘導結晶自增強啟發,江南大學馬丕明、楊偉軍等以納米纖維素為反應型功能單元構筑了系列含有多重氫鍵/二硫鍵互穿交聯網絡的納米纖維素基聚氨酯彈性體,提出了利用纖維素納米晶高度取向排列“替代”傳統彈性體拉伸誘導結晶的新策略,并通過簡單的循環熱加工誘導聚氨酯彈性體發生多級網絡重構,顯著增強了分子鏈間和分子內的氫鍵作用,從而實現聚氨酯彈性體機械性能逆勢增強(Ts > 50 MPa,Eb > 700%),拉伸強度與韌性分別提升了300%和160%。同時,該聚氨酯彈性體材料還表現出非常優異的透明性、耐穿刺以及自修復性能,在50 ℃×4 h內即可100%修復,相關成果以題為“Multiple 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by Dual Dynamic Crosslinking Strategy Inducing Self-reinforcing and Toughening the Polyurethane/Nanocellulose Elastomers”發表于Adv. Funct. Mater.2023, 2213294。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項目支持。 彈性體合成過程
通過2-脲基-4[1H]-嘧啶酮(UPy)修飾氧化纖維素納米晶(UTCNF)引入多重氫鍵,隨后以納米纖維素為反應型功能單體制備聚氨酯(PU)彈性體,同時在聚氨酯主鏈中引入二硫鍵(SS)構建雙重動態交聯網絡,得到PU-SS-UTCNF彈性體(圖1)。
彈性體性能
由于結構中二硫鍵和多重氫鍵的存在,在50 ℃條件下,雙重動態交聯結構可發生重排,PU-SS-UTCNF2和PU-SS-UTCNF3表面劃痕分別在4h和6h內能夠完全恢復;完全斷開的PU-SS-UTCNF3樣品在50 ℃下8 h后力學性能可完全恢復(圖3)。
自修復行為與機理
二次熱加工后材料性能
自增強與自增韌機理討論
彈性體在可穿戴領域的應用探索
作者設計并合成了一種具有優異自增強、自增韌和自修復性能的無定形透明聚氨酯彈性體。將二硫鍵嵌入聚氨酯主鏈,同時引入含有多重氫鍵的TCNF作為交聯點,實現了PU-SS-UTCNF在溫和條件下快速完全自修復。更有趣的是,二次熱再加工后彈性體材料的機械強度(50 MPa)和韌性(133 MJ/m3)分別比原始樣品分別提高了300%和160%。一方面,在熱處理促使氫鍵和二硫鍵的斷裂與復合,使動態交聯網絡發生重構,結構更加規整、致密。另一方面,高結晶的UTCNF起到類似傳統結晶性彈性體拉伸誘導結晶的作用,拉伸過程中,整體網絡變得更加致密,聚氨酯主鏈弱氫鍵重新形成,取向結構穩定,進一步提高了材料的交聯密度,從而實現了彈性體的自增強與自增韌。雙重動態鍵的協同效應為三維交聯網絡提供了更強的相互作用和耗能機制,在智能可穿戴傳感領域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13294
作者簡介

楊偉軍,江南大學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曾榮獲意大利佩魯賈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主要從事木質纖維素功能化、生物基功能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等方面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訊作者在Adv. Funct. Mater.、SusMat、ACS Appl. Mater. Inter.、Compos. Sci. Technol.、Biomacromolecules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35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2篇,總引3000余次,H指數28,參編英文專著5部,入選斯坦福大學發布的全球Top 2%頂級科學家榜單(高分子領域),擔任Polymers、J. Renew. Mater.、《林產化學與工業》、《生物質化學工程》等期刊編委,Front. Bioeng. Biotechnol.、Front. Mater.專刊執行編輯。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高端外國專家團隊引進計劃等項目。曾作為歐盟第七框架協議項目CARBOPREC子課題主要負責人,與法國雷諾、阿科瑪等企業聯合開展碳纖維輕量化復合材料的應用開發工作。

馬丕明,江南大學“至善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國家級人才、江蘇省杰青、江蘇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江蘇省企業創新特聘專家、無錫市社會事業領軍人才、江南大學至善學者等人才計劃,受邀擔任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專家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纖維材料改性與復合技術分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材料學會理事、Polym. Degrad. Stab.和e-Polymers編委、Adv. Ind. Eng. Polym. Res.客座編輯等社會與學術兼職。本科、碩士、博士分別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埃因霍溫理工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友好高分子及功能復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與應用;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優秀青年基金,以及國內外知名企業委托課題30余項,在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Macromolecules等本領域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獲得江蘇省和無錫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各1項,授權美國、歐洲及中國發明專利60余件,多項技術已實現轉化和應用,獲得江蘇省、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以及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5項,參編英文專著2部。
更多內容歡迎訪問課題組網頁:http://mapiming.jiangnan.edu.cn/
- 揚州大學吳德峰團隊 Small:共價有機框架氣凝膠的多級結構的構筑 2024-12-13
- 華南理工殷盼超教授 Nano Lett. : 分子顆粒材料的獨特粘彈性和多級結構松弛 2024-03-11
- 鄭州大學《Mater. Horiz.》:基于真空熱壓成型的類蘑菇三維多級結構的電子皮膚 2023-10-05
- Orlando J. Rojas教授/盧翊研究員 AFM:木質素原位重組超疏水木材 2025-04-22
- 常大王建浩教授、港中大夏江教授 JCR:重組XVII型膠原蛋白微針 →經皮遞送抗菌銅-DNA納米顆粒用于皮膚抗感染修復 2025-01-15
- 武漢大學常春雨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納米纖維素低能耗、高產率制備新策略 2024-02-06
- 北卡州立尹杰團隊 Adv. Sci.:受空軌啟發的環狀光驅動器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