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眾化”時代的高等教育:1∶99現象
2010-02-26 來源:科學時報
在這個階段,全世界有多少所大學呢?按西班牙科學計量學專家去年推出的《網絡計量學大學排行榜》推算,當今世界約有20000所大學(大凡大學理應都建有自己的網站,因此依據網站來統計大學數量是可能和可信的)。在這20000所大學中又有多少所稱得上具有“知識貢獻”能力并有“知識貢獻”成就的研究型大學呢?按國際社會公認、世界多國的大學國際排名,以及科學計量學關于研究型大學的定量指標測定,稱得上有“知識貢獻”的研究型大學大約200所左右。換句話說,在全世界多數國家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甚至普及化之后的今天,全世界的研究型大學亦不過只占相應大學總量的1%,其余99%的大學顯然屬于非研究型大學。因此,在當今世界,研究型大學與非研究型大學的比應是1∶99的關系。
這樣問題就來了。知識創新、知識貢獻是占大學總數1%的研究型大學的使命和天職,那么,為了學生的職業、就業、創意、創業、創新則是占大學總數99%的非研究型大學的使命和天職。1∶99現象正在把全世界幾乎所有大學帶到一個必須重新分類的新的十字路口,同時,也迫使99%的大學站在了新的同一條起跑線上:相對于大學“精英化”時代的知識優勢,在而今的“后大眾化”、“后普及化”的全新的大學時代,職業優勢、就業優勢、創業優勢正在日益走到臺前;大學無論新老、公私(民)、大小,都站在了同一個新的起跑線上。
或許可以用“職業培訓站”來大致表征99%的非研究型大學的使命和天職,盡管許多人特別是這類大學的校長不愛聽和不愿意聽。哈佛大學前校長D·博克先生在幾年前出版的《回歸大學之道》(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中寫道:“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高年級學生和非全日制的學生(甚至是越來越多的大一新生),將職業追求放在首要位置。”他又說:“如何正確對待學生的職業需求是高等教育所遇到的一個難題,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個問題將一直困擾著大學。”
在這個新的十字路口,對志存高遠的新生的中國民辦大學是歷史賦予的上百年才出現的一個難得良機。
在這個新的十字路口上,至少中國絕大多數大學沒有醒來,絕大多數公辦大學還在做著欲躋身“研究型”大學之列的美夢;它們既沒有“知識貢獻”能力,又絞盡腦汁、百計千方地自己為自己加冕“綜合研究型”、“研究綜合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綜合研究教學型”等等桂冠,拼命想擠進那個1%。這對新生的中國民辦大學是歷史賦予的又一個難遇良機。
從時代發展來看,中國發展民辦大學適逢其時,因為民辦大學從誕生那天起就在老老實實地做著“職業培訓站”的工作,走的是一條歷史必由之路,一條處于十字路口上的現代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領跑亞洲 2019-09-12
-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輕大學排名:中國大陸六所高校上榜 2019-07-02
- 高等教育應使精英化與大眾化“兼融并通” 2010-08-24
- 中芬高教論壇:后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面臨諸多挑戰 2010-06-09
- 哈佛不是大眾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航標 20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