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體制機制的優化增強高校的自主創新能力
2010-03-26 來源:科學網
在科技創新引領社會發展的今天,大學的責任和使命亦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培養人才和傳承學術價值的同時,還要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職能。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社會轉型和現代產業體系構建進程中,高校應當更加充分地發揮自身的科技優勢,在與企業的密切合作特別是在體制機制的優化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當地經濟實現科學發展。
強化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自覺意識
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發展必然地要在與經濟基礎的良性互動中得以實現,高等教育尤其如此。這既是從經濟社會的大背景中探索教育規律的必然結論,又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近代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反映。從19世紀初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對所在州經濟發展服務為發端,到20世紀初威斯康辛大學確立“大學必須為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再到斯坦福大學和硅谷互動互促的良性發展,都無一例外地啟示我們,大學必須要確立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自覺意識。
從高校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來看,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高校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正像納伊曼所說的,當代“高等教育機構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軸心,又是文化發展的軸心,也應該成為周圍社會的源泉”。長期研究科技教育與經濟關系的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森寧認為,“硅谷成功的真正奧秘,是因為硅谷有了一個良好的有利于創新、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文化生態環境”。斯坦福大學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既得益于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更得益于特曼等人所堅持的大學服務社會的超前理念。所以,高校要發展不能脫離社會、脫離現實,而是要時刻關注社會、關注現實。
從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戰略和教育發展規劃的基本走向和趨勢分析來看,高校必須要主動地走出去,自覺把自身的發展納入國家和地方發展的戰略規劃,并努力成為其重要的一環。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國科大屈小中教授課題組 Angew:在高分子-蛋白多層次結構納米組裝體制備和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4-02-27
- 天津大學黃顯教授團隊 ACS Nano:基于光固化導電油墨的在體制備電極及全集成柔性心電信號監測系統 2023-05-20
- 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秦安軍教授等首次將氧氣(O2)作為聚合單體制備功能化聚呋喃 2018-09-06
- 湖北工大李學鋒/麻省州立大學李大鵬 Nano Lett.:水凝膠改性具有雙重防御機制的高抗污PTFE中空纖維微濾膜 2025-04-21
- 天大汪懷遠、東油王池嘉 CEJ:通過實驗與模擬相結合揭示填料表面超支化調控提升涂層樹脂/填料間界面作用機制-滿足苛刻環境防腐需求 2025-04-17
- 西工大劉劍剛教授團隊 AFM:揭示準平面異質結全聚合物光伏電池形貌演變機制 2025-03-20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