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封面故事:觀察表面結構中單個原子的成像方法
2010-04-0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能夠在一個一般性表面結構中識別所有單個原子(包括缺陷)的成像方法,對于材料分析將是非常有用的工具。Ondrej Krivanek及其同事已開發出這樣一種方法。他們在一個為低電壓操作進行了優化的經過像差校正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中采用了“環形暗場”(ADF)成像。該方法能以原子分辨率成像,還能識別原子的化學類型。這個系統被用來檢查單層的氮化硼,顯示了三種類型的取代,涉及碳和氧雜質原子。對觀測數據進行仔細分析,使研究人員能夠構建原子結構的一個詳圖,并識別出四種不同類型的原子。本期封面所示為對氮化硼表面所作的離散傅里葉變換模擬,所觀察到的取代雜質疊加在實驗圖像上。原子的代號為B紅色、C黃色、N綠色和O藍色。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NATURE《自然》2018年度囊括最重要科學事件的十大人物 2018-12-19
- 《自然》《科學》(6.12-6.18)高分子材料科學前沿要聞 2017-06-19
- 《自然》發布科研合作指數 2016-11-18
- 廈門大學廖新勤 AFM:基于梯度超表面結構的事件驅動觸覺傳感器用于自適應抓取 2025-04-28
- 電子科大崔家喜教授團隊 Angew:自生長有機材料 2023-07-17
- 南洋理工大學魏磊教授課題組《Nat. Commun. 》:基于熱拉和壓印工藝制備具有可控表面結構的功能纖維 2020-08-03
- 科學家首次測定出移動單個原子所需的力 200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