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專業發展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特別是對行業特色大學而言,更要有自己的目標定位。”校長韋一良認為,更名為紡織大學后,作為一所多科性的大學,學校更面臨著學科結構調整和學科資源整合的重任,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韋一良舉例說,由于歷史原因,目前經濟管理類專業在學校的三個校區都開設,相互間的差別其實并不大;資源整合后,既有利于本專業的發展,也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學。
對于非紡織專業學生就業的擔心,經管學院電子商務061班的張欲平認為,現在企業更看重的是學生的個人能力,校名對就業的影響并不大。張欲平即將就業的單位是杭州傳化集團,所在崗位是物流方面,年薪6萬元。張欲平說,今年傳化集團在湖北只要了22人,其中不乏武大、華科的名校生,但他的薪酬在22人中也算高的了。“和其他學校經管專業比,我們開設了紡織概論和服裝概論課,這可能就是我的優勢所在。”
紡織類大學的前途在哪里
“行業類高校只有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著名時裝設計師、該校服裝學院副院長孫菊香說。1989年孫菊香來到武紡院,因為歸紡織工業部管,自然與紡織行業有很多的聯系。學校劃歸湖北省、改名為武漢科技學院后,孫菊香覺得自己與服裝行業的聯系突然成了“地下行為”。高校和行業的這種狀況,也影響到了彼此的發展。“服裝行業講的是品牌,要有本土的知名設計師。湖北服裝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輝煌過,現在大都在為香港、深圳以及意大利的服裝企業貼牌生產,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孫菊香說。
行業類高校的發展瓶頸,不僅在于疏遠了與原先所在行業系統的聯系,與其所在行業的興衰關系更大。以紡織類院校為例,從世界范圍來看,西方工業革命時期,由于紡織業一直領先于其他工業,許多國家都成立了紡織工業學院,但最后這些老牌紡織學院都消失了。2000年前后,我國紡織類高校紛紛改名,也與當時紡織行業的困境不無關系。改名后的武漢紡織大學,同樣面臨著今后如何發展的難題。
“西方紡織類大學消失最關鍵的原因,是過分強調了紡織學科的獨特性,認為紡織就是紡織,與其他學科沒有關系。”尚鋼認為,現代紡織不再是服裝的代名詞,而是進入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農業、工業、土木工程、建筑、水利、交通、醫藥衛生等領域。如獲得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優質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細粉體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項目,已經用于小口徑人造血管的研制;獲得2009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印染廢水光化學脫色技術及設備研究”,也早已超出傳統的紡織學科范疇。
即使是在傳統的服裝領域,也有廣闊的開拓空間。孫菊香告訴記者,這些年服裝學院不僅與全國各地的服裝成衣企業密切聯系,還與演藝團體、電視臺等開展合作。湖北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主持人、演藝人員的服裝設計,央視青歌賽湖北選手的整體包裝,都是由孫菊香所在的團隊一手操辦的。最近,她們還在為湖北省整體形象的提升出謀劃策。
“最近中央提出高校要‘有特色、高水平’,紡織學科我們在湖北省是獨此一家,關鍵是要與國內、國外高校來比。”校長韋一良說,目前學校已經確定“一元領先、多元并進、突出特色、競爭發展”的辦學思路,圍繞紡織重點發展“六大學科群”,為行業類院校的成功轉型探索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