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綱要起草成員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05-1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歷時一年零九個月,易稿數十次,關系中國教育未來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下稱《綱要》)一獲通過,便引起廣泛關注。
昨日(5月7日),記者就《綱要》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專訪《綱要》起草專題組成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
《綱要》亮點
從國家標準到以人為本
記者:您認為《綱要》最大的亮點在哪兒?
儲朝暉:我認為,最大的亮點有兩個。一個是從起草《綱要》的工作方法上看,我們廣泛征求了意見。1949年以來,很少有其他重大教育決策,經歷過這樣的過程。讓民間的想法和看法反映上來,這是最大的亮點。
另一方面,從內容看,強調以人為本是亮點,以前都是只強調以國家的標準衡量教育。此外,還強調了科學發展,遵從教育內在發展規律,這兩點如果貫徹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中,作用將非常大。
話題1
高考
學校分三六九等 會造成悲劇
記者:《綱要》中提到了要改革考試招生制度。目前,我們仍是“一考定終身”,這種現狀究竟該如何改革?
儲朝暉:簡單來說,現在的高考制度問題在于權力過于集中,這種狀況一定要改變。應該讓高校和考生雙方來選擇,兩者形成“戀愛”關系: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找學校,學校根據優勢專業吸引學生。這樣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培養人才,提高教學質量。
記者:怎樣才能做到雙向選擇?
儲朝暉:要把權力放開,國家可以統一組織考試,但是錄取哪些學生由學校來決定,學校可以設置面試環節。還有,不要把學校分成三六九等,這樣會造成許多悲劇。目前的教育,沒有從人的成長發展角度去考慮,而是把它作為考核政績的指標。
記者:權力一旦放開,是不是也會有新的問題產生?
儲朝暉:許多人確實有這樣的擔心,權力放開之后,是否能夠保證錄取的公平性?
一旦改革之后,肯定會有新的問題出現,但總的來說,會是利大于弊,用所有考生的解放換一個尚待完善的機制是值得的。
話題2
世界一流大學
不能讓教師淪為“打工仔”
記者:《綱要》中提到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步伐。我國為什么缺少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的大學?
儲朝暉:核心原因還是管理體制。現在的教育行政化傾向非常嚴重,校長是被任命的,而專業性、學者權利被邊緣化,教師淪為“打工仔”。因此,造成大學內搞學問研究、追求真理的氛圍不濃,當然也就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來。
記者:那么,想成為一流大學,應該建立什么樣的管理制度?
儲朝暉:大學是探索真理的場所,大家在一起搞探索。錢用在哪個方面,應該是大家一起商量,根據研究的需要來決定。
想創建一流大學,高校就要去行政化,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大學內部要有自己的章程。學校的問題要通過評議會、教授會研究決定,而政府只要管該管的事就可以了。
記者:政府的角色應是什么?
儲朝暉:政府要依法管理學校,逐漸淡化直至最終取消對學校的行政指令。政府的角色在不同階段是不同的,義務教育階段就要提供經費,社會主要提供一種環境,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
話題3
教育經費
占GDP4%的目標實現有難度
記者:《綱要》提到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到2012年達到4%。目前,我國的教育支出在哪些方面需要給予經費上的傾斜?
儲朝暉:教育支出主要還是人員的工資。需要傾斜的方面,如果從教育階段來說,是幼兒教育;如果按區域來劃分,應該是農村和西部。
記者:4%的比例與其他國家相比如何?
儲朝暉:世界平均水平是5%左右,一些發達國家超過10%,但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是5%~6%。
其實,早在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曾提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本世紀末達到4%。”“本世紀末”過去10年了,這一目標仍未實現。
記者:到2012年實現這個目標會有難度嗎?
儲朝暉:我個人認為,從我國國情來說,還有難度,這里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公共財政在公款消費的消耗過高。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南方科大“準生證”考驗教改綱要 2010-08-03
- 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教改綱要 2010-05-07
- 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教改綱要 2010-04-19
- 北化大教授楊萬泰院士憶高考:高考牽起我與高分子的緣分 2019-01-10
- 教育部最新政策出臺,從幼升小到高考全面改革 2016-07-25
- 北京2017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 將取消本科三批 2016-04-01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