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無法永葆青春,但須永保清白
2010-06-11 來源:科學時報
道德建設從學生抓起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任南琪看來,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應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培養(yǎng),在學生期間就培養(yǎng)出一種健康的思想。
“我們每一屆學生入學就要上一堂‘入門教育’課,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二是學術素質教育。”任南琪說,“我首先要求學生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否則即便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在社會上也不會有很好的發(fā)展。”
1996年,黑龍江省交給任南琪所在的團隊一個重大項目,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了完成這個項目,我們自己投資建了一個樓,學生由此把自己叫做‘小樓人’。我們從開始的十幾個人發(fā)展到100多人,現在我的弟子都成長起來,大家還都把自己看做‘小樓人’,也把‘小樓人’當做一種榮譽。這種團隊精神對學生今后走入社會很重要”。
現在出現各種學術不端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學位或職稱評定。對任南琪而言,他決不允許學生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得學位。“學生如果不能按期畢業(yè),我會適當延長他的學時,這樣他就會有壓力,但絕對不能出現剽竊。這是一種預防的方法”。
此外,他還會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例如,要求學生將所有的實驗記錄在畢業(yè)前都交給“小樓”,這樣如果學生沒有做實驗,內部首先就會形成反饋。
“現在學術界有種現象:導師急功近利,學生也急功近利。學生在某方面沒有特長,但導師要求他在這方面發(fā)展,這其實也會埋下一些道德隱患。”任南琪認為,作為老師,應當引導學生向自己喜歡的方向發(fā)展,尊重學生的興趣。
評價標準多元化需要實際體現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從古至今,評價標準及其體系的建設對于引導社會風尚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告訴記者,他是從事應用研究的。有一次,他們從國外招聘了一位優(yōu)秀的科研人員作為“百人計劃”候選人。在接受評審時,這位科研人員卻因論文的數量和檔次達不到評審委員會的要求而被淘汰。“實際上,這位科研人員就他的研究領域而言,有很好的成果,發(fā)表文章也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因為參與評審的委員大多是偏向理論研究的,對論文的要求與從事應用研究的不同,最終他落選了。”這位院士遺憾地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也認為,雖然目前我國科技界已經對“重成果、重獎勵、重論文”的弊病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反思,但在實際的評價過程中,卻往往又回到固有思維上。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哈佛大學鎖志剛院士團隊 Nat. Sustain.: 極抗裂紋擴展的天然橡膠網絡的力學設計 2025-05-09
- 哈工大冷勁松院士團隊 ACS Nano 綜述:智能聚合物微球的制備、微觀結構、激勵響應特性及其應用 2025-05-09
- 西南林大杜官本院士、楊龍研究員團隊 Nano lett.:面向水下電子皮膚的溫控響應纖維素基 Janus 智能水凝膠 2025-05-09
- 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 2019-06-13
- 上海高校成立專門組織調查學術不端 2014-08-15
-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座談會在武漢大學召開 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