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兼職過多 61.5%的人歸因社會迷信專家名號
2010-06-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院士兼職問題成為一個焦點。世界著名數學大師丘成桐甚至斷言,取消院士到處收費兼職,中國的學術水平將提高一倍。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進行的調查顯示(1321人參加),60.8%的人認為院士不應該兼職,27.9%的人表示不好說,僅11.3%的人認為院士應該兼職。
一個人精力有限,掛職過多必然濫
在公眾心中,院士應該是什么樣的人?調查中,82.6%的人首選“專業領域翹楚”;70.3%的人認為院士應該“淡泊名利,潛心學術”;68.3%的人選擇“能對社會作出突出貢獻”;57.0%的人認為院士應該“道德高尚”;26.1%的人認為院士應該是“教育家”。
軍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院士是榮譽也是責任,應該為國家人民和科學事業作貢獻,在科學道德上是模范,在發揚科學精神上是先鋒。尤為重要的是,院士應該潛心學術。
“現在有兩種人可以成為院士。”清華大學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說,一種是自己出很多成果,真正名副其實;另外一種是靠組織很多人把成果做出來,這種人以社會活動見長。還有的地方有“院士工程”,把很多成果往一個人身上堆,推出來代表一個單位。“后一種院士偏重科研管理,單純從個人學術上來講不是名副其實。但畢竟科研工作需要有人來組織,從對學科發展和本單位角度來講,也算有貢獻。”
公眾怎么看現在的院士?調查中,19.7%的人認為“名副其實”,56.9%的人持相反態度,認為“徒有虛名”。36.5%的人認為院士對學科發展的貢獻不可小視;55.6%的人認為院士壟斷學術資源,不利于學科發展。
媒體評論員魯寧指出,部分院士存在失職問題,主要精力用于頻繁參加與本人專業領域毫不相干的答辯、評議、評審、評獎、咨詢等有償學術活動和慶典,其中許多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商業炒作,還有的院士熱衷于到處掛顧問頭銜大把撈錢。
“目前院士中存在的兼職現象要區分看待。”錢七虎認為,要看兼職是掛名的、拿錢的,還是實際做工作的。“有極少數院士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沽名釣譽,為了得到利益,去多個地方掛職,就是為了拿錢、要房子,這和院士的稱號和榮譽是相違背的。”
錢七虎說,一個人精力有限,掛職過多必然濫,所以要適量。在學術團體任職是應該的,還可以到一些企業,特別是以科技為主導的企業,進行產學研結合。“搞研究的院士到企業任職推廣科技成果,不是很好嗎?”
錢七虎認為,院士在學術團體、國家學術機構任職本身也是在為科學技術事業作貢獻,這是應盡的義務。“比如我擔任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南水北調專家委員會委員、住房建設部科技委委員、長江隧道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我認為就是在為國家科技事業作貢獻,不拿錢的。院士不去擔任學術團體的理事長,不去國家學術機構任職,那誰去擔任呢?”
現在評價科技單位或申報項目,有沒有院士完全不一樣
“如果能請到院士,會議規格就提高了,媒體和公眾也愿意關注。”從事會議策劃、籌備工作的秦先生對院士“效應”頗有感觸,在大家心里,院士就是專業領域的最高成就者,所以有實力的主辦方往往要求請院士參會。但院士并不好請,一般只是作個主題演講。
調查顯示,61.5%的人認為院士兼職過多是“社會盲目崇拜、迷信專家名號所致”;49.0%的人認為是“一些地方政府、高校、企業爭搶院士的結果”。
錢七虎認為,院士兼職過多確實和社會唯名號、唯官銜的現狀有關,但更和科技教育單位的評估、科技項目的申報等工作有著緊密聯系。“現在評價科技單位或申報項目,有沒有院士完全不一樣,所以有些單位拼命拉院士。”
“院士掛職過多有時也是盛情難卻,實在推不掉。希望社會理解,不要給他們過大壓力,逼他們擔任過多的職務。院士自身也應保持頭腦清醒。”錢七虎說。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李煜認為,院士也生活在市場經濟的氛圍里,不能一味要求他們免俗,而應該反省國家給予院士、給予人才的保障體系是不是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院士能夠享有很高的待遇,也許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做科研。
調查顯示,24.1%的人認為院士兼職是市場經濟下的行為可以理解,21.7%的人認為院士兼職可以實現人才資源共享。但也有55.9%的人認為院士兼職嚴重影響學術研究水平,56.2%的人認為院士兼職有違學術和道德修養。
本次調查中,68.2%的人贊成“取消院士終身制,建立退出制度”。
錢七虎認為,一方面院士的稱號應該是終身的,就像諾貝爾獎一樣,是對其作出貢獻和成就的肯定;另一方面,院士在本單位擔任的職務和在其他單位的兼職不應該是終身的。
“要解決院士兼職過多的問題,除了在社會提倡無私奉獻的氛圍,更應該從根本上改革科技單位的評估工作、科技項目的申報工作和科技人員的待遇規定。”錢七虎說。
如何解決目前院士制度中存在的問題?調查中65.6%的人認為應該重塑“科學道德”;65.1%的人表示“院士稱號不能變成被濫用的資源”;51.3%的人建議“提高科研人員待遇”;42.2%的人認為應該引導社會正確認識院士的作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哈佛大學鎖志剛院士團隊 Nat. Sustain.: 極抗裂紋擴展的天然橡膠網絡的力學設計 2025-05-09
- 哈工大冷勁松院士團隊 ACS Nano 綜述:智能聚合物微球的制備、微觀結構、激勵響應特性及其應用 2025-05-09
- 西南林大杜官本院士、楊龍研究員團隊 Nano lett.:面向水下電子皮膚的溫控響應纖維素基 Janus 智能水凝膠 2025-05-09
- 人社部:鼓勵科研人員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 2020-01-22
- 中辦國辦: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適度兼職兼薪 2016-11-08
- 歐萊雅研發中心專家受聘為東華大學顧問教授和兼職教授 201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