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世界課堂”:探索培養最好的本科生
2010-07-0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跨文化互動學習
“異地而同窗”的學習機會,為中美兩種文化平等雙向交流提供了一個新的教育平臺。盧志揚表示:“一個人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學習時,才能夠從容地用自己的母文化與異國文化充分交流、互相激蕩,從而避免了單個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或是單個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時,在周圍都是異國文化的扭轉中不敢展現自己文化的缺憾。”
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一起學習的過程讓宋西雅同學獲益匪淺,“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會了解國外學生的思維方式和他們的文化,而不是蜻蜓點水,因為有不同,所以自己也對自己、對周圍都有了更全面的一個認識,這對我們參與全球化的競爭很有幫助”。
戴韻也有相同的感受:“一個學期下來,我覺得收獲非常大!首先最直觀的學習就是通過12名美國學生了解美國文化與美國社會,了解美國新一代年輕人的想法,這對我們以后面對國際競爭非常有幫助;其次,是在知識內容方面,和各位學生取長補短,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教學知識;最后,班上24位同學來自各個不同的專業,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也非常不一樣,對我們進行跨學科思考很有幫助。”
對此,陳向明表示,學習最終會實現三個目的:知識能力的獲得、身份的形成和意義的構建。北大—南加大兩校的學生在項目中擁有兩重身份,北大學生既是北大學子又是南加大學生的同學。他們通過與美國學生的交流,不僅能夠創造出新的知識和能力,而且能夠形成新的國際學生的身份,同時會對教育和學習的意義產生新的、跨文化的理解。兩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規則,通過不斷的互動和合作,將會形成新的規則,從而達到創設新的學習共同體的目標。
陳向明介紹說:“在建構主義學習論中,個人通過與社會的互動,特別是與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動,從而達到教育學上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其學習效果要遠遠高于個體式的學習方式。”在他看來,這種跨文化的、向身邊同學學習的互動方式,正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西方興起、本世紀初引進到中國的建構主義學習論的實踐與嘗試。
與此同時,陳向明提出“世界課堂”項目還可能面臨一些問題:“成本、管理、經費、媒介、技術、制度保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這個項目是一個通過環境創設來培養人、造就人的教育行為,因此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北大學王智教授團隊 CEJ: 通過動態交聯和大量氫鍵制備高性能易降解和可回收熱固性聚氨酯應用于泡沫傳感器 2025-05-06
- 華南師大張振、湖北大學尤俊 Carbohyd. Polym.:“準溶劑”自剝離法低能耗制備纖維素納米纖維 2025-04-24
- 西北大學范代娣教授、朱晨輝教授、李陽副教授 AM:基于仿生凝血級聯途徑的多肽修飾脂質體納米顆粒可噴涂水凝膠治療不可壓破性創面出血 2025-04-19
- 北大建“世界課堂” 培養一流本科生 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