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烷烴是汽油、柴油的主要成分,許多生物都可自行產生。日前,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方法對大腸桿菌進行了改造,可使其免去產生生物燃料的中間步驟,直接使用簡單的糖或者雜草生成鏈烷烴。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
盡管許多由農作物和脂肪酸制造的生物柴油都能直接“喂進”汽車的發動機,但其并不適合目前的煉油廠和輸油管道。美國舊金山LS9生物技術公司的斯蒂芬·得勒·卡達耶表示,使用目前的燃料基礎設施制造生物燃料,需要進行成本非常高的化學轉化過程。
諸如藍細菌等生物體或可成為解決問題的“鑰匙”。幾年前,人們發現有幾種藍細菌能自然產生鏈烷烴,因此,這些藍細菌也有潛力通過光合作用來獲得生物燃料。得勒·卡達耶表示,如果人們能夠找到為這種轉化過程負責的基因,人們就能夠操控這種細菌,讓其大規模生產鏈烷烴。
最近,LS9公司安德魯斯·希爾默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不同菌株的10種藍細菌(這些藍細菌均能產生鏈烷烴)與一種不能產生鏈烷烴的藍細菌進行了比較。當該研究團隊從能產生鏈烷烴的藍細菌基因組中剔除掉不能產生鏈烷烴藍細菌的基因組后,發現了僅在產生鏈烷烴的藍細菌中存在的17個基因。
科學家雖已了解了其中一些基因的功能,但還并不清楚它們在產生鏈烷烴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于是,該團隊將這些基因插入一個新的大腸桿菌宿主體內,容易在實驗室培植的大腸桿菌很適合工業化生產,它合成脂肪酸的天然能力也會在生物燃料的生產中得到應用。研究人員發現,經過重新編程的大腸桿菌開始制造產生鏈烷烴的酶。
希爾默表示,該實驗表明在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可通過非常簡單的一步法獲得鏈烷烴,進去的是糖等“飼料”,產出的是汽車可直接使用的燃料。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使用一個1000升的示范發酵罐,獲得了10升鏈烷烴。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這種方法,在幾年之內,建立更大的示范工廠,以實現鏈烷烴的大規模生產。
- 中山大學衣芳課題組《Nano energy》:一種織物型柔性可穿戴復合式能量收集器件及其能量管理系統 2023-04-15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教授團隊 ACS Nano: 利用AIEgen對綠藻脂滴的熒光成像和流式篩選提高了一倍的油脂產量 2022-09-16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寧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木質纖維素高密度航空生物燃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3-29
- 美國東北大學白若冰教授課題組:液晶彈性體的熱力耦合中的合成-加工-性能關系 2024-12-04
- 蘇大李剛教授、美國Tufts大學Ying Chen教授/David Kaplan院士合作 AFM:人工培養肉 - 食品行業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2024-11-12
- 美國東北大學鄭義教授、Marilyn L. Minus教授團隊:易于制造的高透明薄型聚乙烯醇氣凝膠 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