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名副教授、教授競聘學校的一個處級崗位,許多有潛質的青年科學家剛剛嶄露頭角就成了所長、院長……近年來,官本位思想在科技界日益泛濫,“研而優則仕”的現象日益突出。
“項目越來越多,成果越來越少;論文越來越多,創新越來越少;教授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這種科學界流行的說法,清晰地反映出目前科技體制過度行政化的嚴重問題。科學家頭頂的“官帽”越來越多,可是真正有創造力的科研成果難見增加。
有報告顯示,近十年來中國出產的科研論文數量增長了3倍,中國科研人員每年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雖然論文發表的數量在世界范圍內“獨占鰲頭”,但與之共生的,卻不是發明專利技術的暴增,而是論文造假丑聞的層出不窮。而這背后也有不少戴著“官帽”,或者想戴“官帽”的“學術造假帶頭人”的身影。
一旦科學家們一心只想向上爬,朝著升官發財的“錢途”邁進,自然無暇顧及清貧寂寞的科學研究事業。在“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科學家們變得“不純粹”“不真實”也就不足為奇了。梅貽琦老先生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如今也變了味兒,“大師”越來越少,“大官”倒是越來越多。
為何在權力的誘惑面前,科學總是無奈地處于弱勢地位?從一些細微之處,就可以一窺端倪:“當了官,就會有很多行政資源,就有了工作交流平臺,這就衍生出很多東西,也能夠換取學術資源;查一下中國的科研項目,幾乎都是單位領導,或者是主管領導項目最多;現在不少評獎,評委已經形成一個圈子,評委們交換資源也不是什么秘密,今天評審我,你關照。明天評審你,是領導自然會受關照。”當“官”所能夠換來的種種好處實在是言之不盡。
在看得見的好處面前,要讓科學家“守住陣腳”,耐住寂寞,不往“官”那邊擠,需要一減一增雙管齊下。一方面,必須盡快讓高校去行政化,建立以學術為核心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學術教研體系,減少高校里“官”們所能掌握的資源,減少當官的好處,釜底抽薪讓高校里“官”們的吸引力減弱。
另一方面,要增加做學問搞科研的吸引力。必須有各種制度保障做依托,福利、職稱、待遇等方面一定要跟上。真正潛心做學問、搞科研的人才,就應該給他寬松自由的發展空間。
學術和做官兩者之間必須有一定的界限,因為很難既做著“大官”,又成長為著作科研成果迭出的“大師”。“讓行政的歸行政,讓學術的歸學術”方為解決“研而優則仕”的治本之策。
- 天津大學汪懷遠教授團隊 AFM:持久的雙疏自潔減反涂層賦予玻璃99.5%的超高透射率 2025-07-08
- 中山大學顧林課題組 CEJ:利用熒光猝滅實現環氧防腐涂層中石墨烯宏觀分散的可視化與定量評估 2025-07-08
- 常州大學王建浩教授團隊《Acta Biomater.》:藥物儲庫型聚合物納米膠束用于腫瘤長效治療的研究成果 2025-07-08
- 港中深唐本忠院士/河大師冰洋教授/王杰菲副教授 Angew:新型近紅外AIE用于阿爾茨海默癥的體內診療一體化 2022-11-12
- 諾貝爾化學獎大師:保持好奇心 功夫在考試外 2017-02-27
- 人民日報:培養世界級大師向短期功利主義說“不” 2015-11-20
- 西工大官操團隊《Small》綜述:3D打印石墨烯基超材料的最新發展和應用 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