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應使精英化與大眾化“兼融并通”
2010-08-2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近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閻鳳橋教授應邀在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作講座時介紹說,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處理好精英型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的關系,高等教育如何同時兼容精英與大眾高等教育組織,是高等教育結構面臨的首要問題。在當天的講座上,閻鳳橋針對學術型組織與職業型組織的關系、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教育發展的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公辦和民辦、集權和分權、國際化和地方化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閻鳳橋指出,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無論是在法律制度環境方面,還是在辦學規模和質量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但在新形勢下,對于高校領導來說,要充分認識到高等學校不僅是一個技術組織,更是一個社會組織,只有將自身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基礎上,在精英化與大眾化之間準確定位,辦出特色、辦出效果,方能贏得社會認可、保證高等教育事業基業常青。
高校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組織
高等學校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組織,專業化組織有兩個明顯的特點:自主性和信息不對稱。一方面,大學的自主性或獨立性應該得到保證,外界不宜對其施加過多的干預。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學術人員的工作內容不容易被組織之外的人所理解和認識,在大學組織內部和外部之間有可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就使內部人員機會主義行為表現有了可乘之機,不利于學生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大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進行有效的選擇,同時也不利于高等學校提高辦學質量和學術水平。
大學組織的專業化特征造成兩個相互矛盾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增強大學的自主性,減少外界的干預;另一方面又要求大學能夠有社會良知,面向社會開放辦學,履行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此,治理大學的核心問題,就是要處理好大學的自主性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關系。天平既不能過度傾向于社會責任而忽視大學自主性的一面,也不能只強調自主性而忽視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在高教規模擴張過程中,如何保證大學對社會履行應盡的責任,防止大學的機會主義行為,僅靠大學的行為自律或者道德誠信是不夠的,要在法律和治理機制上尋找合適的途徑。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歐美一些國家提出建立高等教育的社會“問責制”,在擴大和保證大學自主權的同時,要求提高大學辦學的透明度。大學有責任向社會說明,它們是如何使用公共資源的,并且對其行為表現作出解釋。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必然
閻鳳橋說,從世界范圍來看,擴大高等教育機會,實現大眾化,是國家民主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結果,但是,在傳統的精英結構下擴張高等教育規模會帶來功能性失調。意大利、德國在大眾化過程中擴張的學生規模被精英大學吸收的比例較高,可由于將大眾化功能與精英化功能放在同一所大學內進行,結果導致了大學辦學水平和質量的下降,影響了大學功能的發揮。而美國、法國在大眾化過程中建立了多元化的分層制度,一些大眾化的學校在新增生源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從而保證了一部分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在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分化的趨勢,全國性高校尤其是“985工程”大學具有精英高等教育的特征,地方高校、高職高專、民辦院校則具有大眾高等教育的特征。在此情勢下,如何協調兩者的發展,如何平衡質量和機會,如何使兩者“共融并通”,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領跑亞洲 2019-09-12
-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輕大學排名:中國大陸六所高校上榜 2019-07-02
- 中芬高教論壇:后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面臨諸多挑戰 2010-06-09
- “后大眾化”時代的高等教育:1∶99現象 2010-02-26
- 哈佛不是大眾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航標 2007-12-26